近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召开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推进视频会,交流育种联合攻关“十四五”工作进展,研究部署“十五五”育种联合攻关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农村部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白色金针菇等品种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由攻关前的5%提高到30%以上。这为食用菌行业释放了重要信号。食用菌行业如何抓住政策利好、食用菌企业尤其是菌种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发力?值得思考。
一、对食用菌行业的积极影响
1.品种突破与产业升级
农业农村部提到国产白色金针菇等品种市场占有率由攻关前的5%提高到30%以上。回顾金针菇产业发展历程,日本在20世纪末培育出白色金针菇菌种并主导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每年需重金外购母种。近年来,福建育种家依托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开展金针菇育种联合攻关,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色品种,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国产替代。
雪榕集团凭借技术迭代,仅用十余年便超越日、韩,成为全球金针菇种植技术领跑者,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并反向出口日本。2021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历时三年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色金针菇新菌种。标志着我国在金针菇菌种领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山东邹城深耕食用菌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核心菌种培育。友和生物科技集团自主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友和03”,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目前,邹城已形成金针菇、杏鲍菇等20余个食用菌品种体系。
白色金针菇的案例证明联合攻关能突破“卡脖子”品种,未来更多食用菌品种可能通过类似路径实现国产化替代,降低对国外菌种的依赖。行业整体将从“量”向“质”转型,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将推动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2.政策与资源倾斜
农业农村部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以更大力度更有力举措谋划推进联合攻关走深走实。抓紧凝练“十五五”育种联合攻关任务目标;多措并举加强攻关全链条支持,在资源利用、平台建设、审定登记、推广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推动科企深度融合。
“十五五”期间,食用菌育种可能被纳入重点攻关领域,获得专项资金、科研机构协同等支持,加速育种技术创新,如分子标记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一些地方特色品种或成为区域攻关重点,带动差异化发展。
3.市场格局优化
我国食用菌菌种创新通过提升品种品质与适应性,正在推动市场格局优化。如黑龙江省通过协同创新体系选育出黑木耳良种2个,其中“小孔单片黑木耳菌种”获得省级专利奖,相关品种在全国主产区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产量与品质。
国产化品种成本降低,可削弱进口菌种高价垄断,提升企业利润空间。而高市场占有率品种的示范效应,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食用菌产业链。
4.粮食安全与营养供给
食用菌作为“植物蛋白”重要来源,育种突破可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尤其在设施农业、非耕地利用中潜力巨大。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改良菌种特性,可提升食用菌的产量、抗病性和加工特性,丰富食物来源。例如,基因编辑育种技术能精准改良菌种性状,增强其适应性和经济效益,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支撑。
二、食用菌企业的核心发力点
1.参与联合攻关,抢占技术高地
龙头企业可联合科研院所申报攻关项目,聚焦高附加值品种,如药用菌、功能型菌种或突破工厂化生产瓶颈,如缩短生长周期、耐储运品种。
中小型企业可对接高校成果转化,引入优质菌种或定制化品种。
2.布局全产业链技术
在上游端,建立自有菌种资源库,保护知识产权,探索数字化育种。在中游端,优化栽培工艺,如液体菌种技术、智能环控,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下游端,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价值链。
3.差异化竞争策略
对于大宗食用菌品种,如金针菇、香菇等,可通过育种提升产量和品质,巩固市场份额。对于特色品种,如羊肚菌、牛肝菌等,可挖掘地域特色或功能属性,打造高端品牌。对于出口导向型品种,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选育符合出口标准的品种。
4.响应政策导向,强化合作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选育适应农业废弃物的菌种,降低原料成本;开发节能型栽培技术,契合“双碳”目标。
积极关注国家涉农政策补贴,争取项目支持。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菌种质量、工厂化生产等规范落地。
三、未来趋势预判
未来,我国食用菌行业需加强技术融合,如基因编辑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展现出应用潜力,但需关注法规风险。
关注消费驱动,功能性菌种或成新增长点,企业可提前布局专利。
参与全球化竞争。国内菌种企业可能从“进口替代”转向“技术出口”,抢占国外市场。
政策红利下,食用菌行业将进入“技术密集型”发展阶段。食用菌企业需以育种为核心,向上游延伸掌控种源,向下游拓展提升附加值。同时,通过联合攻关降低研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