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菇寮、古朴的亭台、漫山的菇木……在浙江龙泉市兰巨乡大赛村吴元康和吴根生的“香菇部落”里,兄弟俩遵循古老技艺,用看似“落后”的“砍花法”规模化生产原木香菇。
浙江龙泉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一千多年前,香菇鼻祖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据兄弟俩介绍,砍花是整个技艺中最难掌握的步骤,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树龄,要求砍花的力道都不同,每一斧头砍下去的距离是10公分左右。
兄弟俩表示,在树的表面砍出伤口,让空气中的“孢子”落入被砍的树种上,长成菌丝,两年后就能长出香菇。
记者了解到,兄弟俩深山种菇已有30余载,足迹遍布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随着科技的发展,“砍花法”香菇逐渐被椴木香菇代替。上世纪90年代初,椴木香菇又渐渐被木屑袋料香菇取代,但兄弟俩对“砍花法”香菇有着割舍不断的责任与情缘。
2010年,吴元康和吴根生拿出多年积蓄,先后投入80万元,在龙泉市兰巨乡大赛村组建合作社。在获得山林户主的同意和林业部门的砍伐许可证后,他们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埋头苦干。
2016年,元康香菇部落专业合作社的“香菇砍花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建成,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建成的此类基地,这也意味着传承千载的香菇文化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如今,吴元康和吴根生的基地规模已经发展到800余亩。他们坚持生态循环的理念,依据山林条件适当进行砍伐,既让山林得到充分休养,又保证年年都产出香菇。
由于生产环境优越、栽培方式环保,基地出产的香菇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主要销往上海等地,年产鲜菇1万多斤,年产值30多万元。“砍花法”长出的鲜菇售价可达40元/斤,干菇售价可达300元/斤,是椴木香菇的两倍。兄弟俩每年栽培一些“砍花法”香菇传承文化,平时以种植椴木香菇为主,维持日常生计。
在兄弟俩看来,时代在变,祖辈古老的技艺也在传承中更新换代。但菇业生产背后,菇民艰苦朴素的精神特质将会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