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巴楚菇市场价值高,属于稀有食用菌,但年产量低。为了让这一野生菌种能够实现人工种植并能在即将到来的春天实现规模种植,这个春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食用菌产业园里的5名技术人员就一直在实验室忙着,对巴楚菇野生菌种进行培育与扩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察布查尔县食用菌产业园,看一看食用菌养殖大产业下的微操作。

早在去年入冬前,察布查尔县食用菌产业园就已经完成了巴楚菇野生菌种的剥离和培育,然后,技术人员们要将培养皿里培养了两个多月的野生菌种切割成直径5毫米的菌块。完成这项工作,察布查尔县食用菌产业园技术总监陈永欣和同事们用了三天时间。
对菌种进行切块是为了让菌种在菌液厌氧发酵罐中发酵做前期准备,这也是驯化工作中,从培养皿到现代化生产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让菌种在短时间内实现600倍的增长,满足规模种植需求。
陈永欣说:“它在这个瓶子当中,还属于在实验室当中的阶段,但是一旦接到菌液厌氧发酵罐当中,就属于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了,如果出现问题,对于整个产业链是有影响的,就会断档,所以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

陈永欣所说的问题就是食用菌接种过程中的最大威胁——杂菌。为了让进入液罐的菌种不受杂菌侵扰,7天前,陈永欣就开始对液罐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每天6次的连续取样检测,一旦发现杂菌,就要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杀。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前期密集检测和消杀的基础上,接种过程中,液罐接种口还要进行近千摄氏度火焰的实时消杀,同时,陈永欣还一直提醒接种的同事注意罐体气压。
生长在巴楚县胡杨林中的巴楚菇是新疆特有的野生菌种营养丰富,年采集量只有10吨左右,每公斤市场价高达上千元,对野生巴楚菇进行人工驯化是食用菌领域的首次尝试。
这是陈永欣和同事们对巴楚菇菌种的第二次液罐发酵,上一批发酵菌种已经装袋接种,目前,90%以上菌袋长势良好,等室外温度上升到15-21℃时就可以在模拟环境下进行人工示范性种植。
陈永欣说:“我们将积累成熟的经验传授给群众,前期的风险全都由我们这种研究机构去承担,群众运用我们的成果受益。”

近几年,产业园不断培育、引进食用菌新品种,帮助农民致富,天山红菇、雪莲菇、红托竹荪、姬松茸等十多个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菌种,在产业园扩繁、试种后,先后被推广给本地群众种植。去年年底,产业园在伊犁河谷首次引进液态菌种扩繁技术,让本地农民种植菌菇的成本更低、收益更大。
现在,察布查尔县食用菌产业园年产菌包已达300万包,2021年,不仅带动察布查尔县农民种植菌菇350亩,实现收入500多万元,产业园生产的菌种还远销和田、阿克苏、阿勒泰、塔城等地。

陈永欣说:“3年以后打算达到1000万包的规模,5年以后打算达到2000万包的规模,以食用菌产业作为伊犁河谷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直接可以带动200-1000户的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