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第二季的节目中,一位年轻小伙向主持人撒贝宁带领的“山水小分队”发出采摘竹荪的邀请。
此行,让主持人一行不仅一饱“真菌皇后”破“蛋”而出、抖出菌裙的神奇景象,也一尝入口嫩脆爽滑,回味香甜鲜美的封开特色美味。
这位让撒贝宁频频点赞的竹荪种植青年,是广东省封开县木素菌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总经理陈嘉龙。通过陈嘉龙的创业故事,了解这一个个小竹荪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心系家乡,竹荪种植青年破“蛋”出
陈嘉龙从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到上海一家知名食用菌工厂从事技术工作。虽然收入有保障,但他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乡邻,“他们没有技术、缺少致富门路,只能常年在外务工赚钱。”
陈嘉龙的家乡封开县气候适合种植竹荪,竹荪在城市的销售价格高、销量好,能帮助乡邻赚到钱。2015年底,他和8名志同道合的好友回到老家封开县江川镇新兴村,一边考察分析种植竹荪的可行性,一边学习钻研种植竹荪的技术难题。
2016年9月,陈嘉龙和团队共同出资成立封开县木素菌业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公司立足于当地丰富的竹、木、土地等资源,定位以绿色健康无公害为宗旨,致力于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林下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随着首批产品日渐成熟,陈嘉龙团队指导当地村民采摘、分拣、加工和储存,很快便扩大了规模。但一场洪水淹没了即将收获的竹荪基地,投入化为乌有。封开县人社局伸出援手,向陈嘉龙提供贴息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以帮助灾后重建。
陈嘉龙团队再次振作,快速开启第三批种植计划。
工厂化种植,技术突破开新局
在竹林等自然环境下种植竹荪,旱涝不保收,成了陈嘉龙的心头之患。所幸,知识与技术是陈嘉龙紧紧抓在手里的资本。多年来,他不断优化种植技术,解决销售痛点难点。
目前,陈嘉龙已摸索出一套新的核心技术,建起周年化竹荪工厂,通过这套技术可以提高竹荪的产量,实现常年供应。通过技术攻关,在工厂化种植过程中,通过空调调温,每年可以种三造竹荪,比起传统种植模式——一年种一次,每次生长周期长达三个月,同一地块要隔两三年才能种一次,效率提升了不少,冬季也能种竹荪。
“竹荪工厂”坐落在励志新村蔬果温室大棚。陈嘉龙介绍,选择将竹荪种植基地转移到此处,是看中贺江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贺江碧道画廊景区,这能给竹荪的种植、加工、销售、体验等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陈嘉龙没有忘记回乡的初衷。他和团队通过搭建一个集食用菌培养基制作、菌种生产、技术服务、冷链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平台,以“公司+平台+农户”的模式,吸纳乡村劳动力,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
目前公司已帮助20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该模式在其他村镇得以复制,在封开县形成了特有的竹荪产业链。陈嘉龙坦言,目前竹荪产业链供应尚未完善,对产能扩大形成了掣肘。
优惠政策,强化产业人才引育
回乡创业之路,陈嘉龙团队走过高山低谷,也发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的事业顺利坚持下来。
近年来,封开县制定出台不少支持“新农人”在乡村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
2022年,率先出台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封开县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人才计划》,项目资金100万元纳入全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围绕“一鸡一猪三棵树”的产业优势,先后出台不同产业的奖励措施,大大鼓励了更多本土人才回乡创业振兴乡村。深入实施“西江特色产业”人才项目的实施,落实资金扶持,强化产业人才引育。
在智力方面,封开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柔性引才”新实践,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邀请各领域农技专家学者以及联系科技特派员队伍授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推动“新农人”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源源不断为“新农人”干事创业提供技术支撑。
封开县还因地制宜为“新农人”提供在乡村创业的条件,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流转保障、创业贷款支持等,将各类公共服务更好地覆盖到乡村创业的全过程。(来源:封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