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源县立足高原高寒冷凉独特气候优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的核心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种创新、模式优化等系列举措,实现冷凉菌业从“起步探索”到“规模提质”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菌业兴县、产业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锚定优势破局,夯实冷凉菌业发展根基
门源高寒冷凉气候高度契合高品质食用菌的培育需求,门源县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为原则,将食用菌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规划,通过“三早工作法”(早谋划、早布局、早行动)破解产业初期“规模萎缩、设施老化”等痛点,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一是政策精准滴灌,注入产业发展强心剂。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构建“奖补+扶持”的政策体系,激发食用菌经营主体活力。2025年以来,累计落实食用菌种植奖补资金335万元,县级支农资金300万元用于现有种植温棚维修改造,省级财政资金23万元为菌棒恒温养菌车间新增新风系统;将菌棒种植补助标准从往年每棒1元提高至1.5元,对政策红利直达经营主体,有效提振发展信心。二是夯实设施基础,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聚焦菌棒生产、种植、加工等关键环节,配套建设3000平方米恒温养菌车间、5座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保鲜库,并焊制菌架5292架。培育核心菌棒生产主体3家,完成设备全面检修与原料集中储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搭建“种植主体-金融机构”对接桥梁,初步达成食用菌产业授信70万元,缓解经营主体资金压力,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双重保障。
聚焦提质增效,推动冷凉菌业高质量发展
门源县以“品种升级、技术创新、结构优化”为核心,突破高原食用菌种植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从“单一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实现产量、规模、就业“三增长”。从“一菇独秀”到“百菌齐放”。一是主栽品种优化。重点推广短菌龄高产抗逆香菇品种“七河3号”,该品种适配高原冷凉气候,本地适应性突出,成为增产核心支撑,目前示范基地种植规模达18.87万棒,辐射带动14万棒;二是珍稀品种引种。成功从贵州省引进虎掌菌(学名枣翘鳞肉齿菌),同步试种竹荪、赤松茸等珍稀菌种,构建“以香菇为主导、多珍稀品种协同”的种植格局。其中:首茬虎掌菌种植20万棒,每棒产鲜菇3.5斤,预计总产量350吨,已被福建省采购商全额订购,填补门源县珍稀食用菌产业空白。同时,还成功筛选出3个适宜高寒冷凉地区反季节种植的羊肚菌品种,种植面积达50亩,亩产约500-600公斤。从“传统种植”到“科学栽培”。一是创新栽培模式。推广“高原高寒冷凉地区层架立体栽培模式”,通过科学利用空间,显著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突破传统平栽技术瓶颈;二是强化科技服务。依托门源县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由青海大学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靶向式”指导——在瑞辉公司优化菌棒加工全流程,在德鑫合作社规范灭菌消毒与养菌管理,全年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覆盖从业者500余人次;三是搭建观摩平台。举办“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学习观摩会”,以“实地看、专家讲、现场学”形式,组织100名经营主体负责人及种植人员积极参与,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从“零星种植”到“全链发展”。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截止目前,生产菌棒200万棒,完成年度计划83.3,同比增长53.33%;种植菌棒161万棒,完成年度计划的80.5%,同比增长50%;产鲜菇1280吨,带动就业2.1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34余万元,预估食用菌产值达1152万元,产业规模与富民成效同步凸显。
深化融合发展,拓宽特色产业富民路径
门源县坚持“产业兴农、品牌强农”理念,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强化人才培育,让经营主体与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干鲜香菇等级分装、香菇牦牛肉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鲜品销售”向“加工增值”延伸;同步加强“门源冷凉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目前已构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向农户倾斜。二是拓宽产销渠道,降低市场风险。深化“订单农业+电商销售”模式,与福建、甘肃等地采购商建立长期合作,实现虎掌菌、香菇等产品“产得出、销得好”;搭建线上销售网络,利用电商平台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目前订单销售占比达60%以上,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三是培育专业队伍,强化人才保障。联合青海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重点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5年8月,已培育食用菌专业种植户50余户、技术骨干30人,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更多农户通过掌握技术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