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该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也为食用菌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消费者在选购食用菌等食品时,常面临标签信息难以辨识的困扰:配料表字体过小、关键信息不突出、颜色与包装相近等,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全流程信息的获取。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数字标签的推广应用,食用菌产品的信息不透明、“躲猫猫”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字标签并非遥不可及的新科技,它是借助二维码等数字化手段,将传统包装标签信息电子化呈现的一种方式。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清晰查阅食用菌产品的配料、营养成分、栽培环境、采收日期、生产基地、加工工艺、检验报告及流通全程信息。根据公告要求,数字标签内容严格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真实、准确、完整,与实体标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不得插入广告或干扰性弹窗,所有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修改操作均留有痕迹并可追溯——这为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溯源可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尤其对食用菌产业而言,数字标签有助于强化从“菌种→栽培→采收→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以往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数字标签通过信息修改可追溯、展示内容可问责等机制,既约束企业行为,也推动其诚信自律,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公信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数字标签的推行也是社会治理数字化在食品领域的具体实践。该举措符合智能手机普及的社会习惯,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也有助于实现食用菌产品“一码溯源”,整合防伪、溯源、宣传等多重功能,体现集约化、绿色化的管理方向。
当然,数字标签与追溯体系的建设仍需多方协同推进。食用菌生产企业应尽快适应标签数字化要求,确保信息真实、系统通畅;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督,防范数字标签沦为虚假宣传的工具;消费者也应积极利用数字标签查询产品信息,维护自身权益。
总而言之,数字标签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新,更是食用菌行业构建透明、可信、高效追溯体系的重要机遇。我们期待,在数字标签的助推下,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信任度能够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