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在基层:大山深处的村支书
发布时间:2003-07-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记者近日在贵州省大山深处采访,耳濡目染了一些过去封闭落后的农村,在党支部和村支书的带领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告别封闭落后的生活,走上求生存图发展的新生之路。下面一组村支书的剪影,印证了“农村要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年轻的支书唤醒沉睡的村庄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木黄镇燕子岩村沉睡在群山深处,几十年过去,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4年前,28岁的田茂金从福建打工回乡后,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几年来,他一步步实现了将古老村寨改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
走进燕子岩村,整齐平整的石板路、明砖亮瓦盖就的新楼房、统一规划的沼气池,看上去像一个移民新村。
几年前的燕子岩,人畜杂居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破旧木房里,加之受古寨地形条件和人口增长的限制,居住环境拥挤、杂乱。最突出的矛盾是行路难,谁家遇到红、白喜事,连花轿、棺材都无法抬进抬出。不仅农户之间常为小事争吵,火灾隐患更让人提心吊胆。
面对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村民们习惯了,而走出大山、见过世面的田茂金,对比城市居住环境的井然有序,家乡几辈人不曾改变的老木房和狭窄不堪的泥泞小路,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定改变村容村貌,在三横三纵的村镇道路网络中,整齐布局村民住宅,建设洁净、卫生的厨房、厕所、猪圈、牛栏和沼气池。
田茂金说,村里的积累全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村的道路网络已具雏形,还修了蓄水池,从山上引来甘甜的山泉水,解决寨上近2000人的饮水困难。村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感叹说,活了一辈子,在年轻村支书的带领下,今天才活出了个人样!
大山深处一面旗
96座山头、76片凹地、36道深沟,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盘县老厂镇色绿村165户农民的生存资源。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山野岭,年轻的村党支书记唐克学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硬是将山里的林木、水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广州、珠海、昆明等地的市场紧紧相连,创造出全村人均年收入2700元、村公共积累33万元、固定资产逾200万元的奇迹。
12年前,唐克学高中没念完就为生计走南闯北,靠育肥和贩卖牛羊起家,集聚了40多万元资产。在全体党员的推举下,他回到色绿,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上任伊始,唐克学为村民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从自己积蓄的资金中拿出1.5万元来,号召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村办学校,本村和邻村的380多个孩子,从此能够就近上学了,群众对党支部刮目相看。
接着,唐克学从本村实际出发,靠集体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在荒山上发展短平快的毛竹生产,农民只需投劳,收益的70%分给农民,30%留给村集体。养牛、养羊投入大,他们采用“借本分利”的办法,由村集体贷款30万元,买来草种和种牛,发给农民种植和喂养,销售收入集体和农民各得一半。几年工夫,农民饲养的商品牛羊源源不断地外销贵阳、广州等地,仅今年上半年,全村就出栏4300头牛、3000只羊。
论色绿村的偏僻和封闭,在贵州农村算得上典型代表。而现在色绿村家家户户住进了砖瓦房,实现了“五改三通”:改厕、改灶、改圈、改路、改水,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全村儿童免费读小学,每年初中生补助300元,高中生补助600元。孤寡老人全部住进村办福利院,就连个别智障农民,也被安置在村经济实体合适的岗位上。村里创办的肉牛养殖场、山羊养殖场、竹鼠繁育场、茶叶加工厂等5个经济实体,以及在珠海、昆明易地创办的洗车场、豆腐厂,这几年越办越红火。
乡亲们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
闯市场的“领头羊”
在贵州省德江县水车村,党支部书记黄明星带领各族乡亲发展养羊业,创办山羊贩运公司,将本村和毗邻县、乡、村的山羊收购起来,销往遵义、贵阳、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内外市场,乡亲们跟着他闯荡市场,大发羊财,人们都称他叫闯市场的“领头羊”。
聊起水车村走过来的路,这位土家族汉子感慨地说,水车原本是个贫困村,直到1997年,人均年收入才达1500元,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在山旮旯里怎样奔小康?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考察市场,分析村情,选准了符合山区实际的养羊项目。
黄明星四出张罗,在德江县畜牧局的帮助下,购买了2头波尔山羊种公羊和几十只南疆黄羊,着手改良品种,采取党员带头示范养殖的方式,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远近乡亲看到杂交羊长得快,出肉多,肉质嫩,市场俏,效益好,纷纷加入养羊行业。仅水车村就有30%的农户养羊,年存栏2500多只,出栏1800多只。
羊群不断壮大,能不能及时销售是关键。在黄明星的倡导下,水车村一带贩运山羊的经纪人,1998年组织起来,组建了山羊贩运公司,在养羊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衔接产销关系的桥梁。
养羊业的兴起,使农民得实惠。据2002年的统计,水车村人均收入已逾2600元。
奔小康的主心骨
拨开晨雾,一缕缕阳光洒满一望无垠的翠绿茶园,头戴斗笠、腰挂竹篓、穿红戴彩的采茶姑娘,双手娴熟地采摘嫩芽,她们在茶园轻盈往来的身影,活像彩蝶飞来飞去。
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的乡亲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硬是将荒山野岭建成了驰名大江南北的茶乡,全村812户、3210人,实现人均一亩茶,2002年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
乡亲们说,党支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了主心骨。
年逾古稀的前任村支书何殿伦,带领乡亲们重新安排核桃坝的山山岭岭,不仅建成了3000多亩连片种植的高标准优质茶园,还从省茶科所请来专家,从种植到加工,将全套技术传授给每户茶农。
何殿伦介绍说,他们的茶园不仅富裕了本村百姓,还吸引周边凤冈、正安、绥阳、遵义等8个县的3000多农民到茶园当季节工,村里的采茶女多是外来妹。
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延民说,虽然核桃坝茶叶品质靠得住,茶园综合利用还有空间可挖。去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从内蒙古引进了砖茶厂生产项目,专门加工生产西北人爱喝的砖茶,这个项目建成投产,茶园的综合利用率就可大大提高,每亩可增收100多元。“我的目标是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走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将核桃坝建成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刘子富 李忠将 王丽)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