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5-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问题提出 马村区九里山乡部分村民
问题陈述 两年前,九里山乡政府引导我们种植双孢菇,说可以给我们带来利润。许多村民在乡政府的号召下,贷款建起了双孢菇大棚。然而目前,我们乡一些村民却因为种植双孢菇而负债累累,原因是种植这种食用菌产量太低而成本太高,以致入不敷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如今,我们这些农民都感到无所适从,把大棚拆了吧,心疼;不拆吧,勉强维持又非长久之计,不知该如何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行动记者 从华杰
行动结果 昨日10时,记者和九里山乡赵屯村一位种植双孢菇的村民许建民(化名)取得了联系。据许建民介绍,他从事双孢菇种植已经3年了,目前拥有3座大棚,当初建大棚时总共向银行贷款1.5万元(平均建起一个大棚需6000元)。然而两年之后他发现,种植双孢菇每个大棚每年投入需2500元,然而每年的收入却达不到这么多,不但不赚钱,还得赔上不少,还贷的事自然也无从谈起。之后,记者到该乡几个种植双孢菇的村子进行了调查。在官庄村、赵屯村,记者看到一些大棚内一派苍凉景象,大棚内架子虽在,料也已上好,却不见有双孢菇长出。
然而,记者却在该乡仓上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在该村村民孙来泉的双孢菇大棚内,记者看到长势喜人的双孢菇密密麻麻地立在架子上。孙来泉告诉记者,他从1998年开始种植双孢菇,第一年建起了一座30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下来赚了近3000元,之后他扩大了种植规模,并进一步规范了种植技术,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利润。最多时,他拥有9个双孢菇大棚。
据仓上村党支部书记谢启东介绍,目前该村共有80余座双孢菇大棚,几乎所有种植双孢菇的村民都得到了实惠。
同在一个乡,同是种菇人,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仓上村是九里山乡最早经营双孢菇的村。从1999年起,该村便开始种植双孢菇,并聘请了技术员指导农户种植,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般情况下,该村大棚每平方米能产双孢菇8公斤左右,然而其他一些村的村民由于对种植技术缺乏了解,每平方米只能收4公斤左右的菇。除此之外,仓上村党支部书记还多次与一些蔬菜批发市场联系,打开了该村双孢菇的销路,使双孢菇能顺利售出。而其他一些村子里的种植户则多以较低的价格将鲜菇卖给小批发商,即使收成较好,也难卖上好价钱。
对于双孢菇生产中出现的这种现象,该乡政府是否知晓,他们下一步将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记者来到了九里山乡政府。该乡副乡长赵立新告诉记者,该乡食用菌生产从1999年起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与引导下,如今已发展到1000余座大棚,生产面积30万平方米。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技术指导、购料价格偏高、销售渠道不畅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挫伤了一部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鉴于这种情况,该乡经过努力,于今年5月18日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合作社,计划对所有入社农户的双孢菇生产实行统一菌种、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服务,不但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解决种植户无力解决的技术、菌种、加工、销售等难题。
赵立新告诉记者,如果进展顺利,今年年底,该乡便可帮助那些因种植双孢菇而亏损的农民扭转局面。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