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7-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农户疑菌种出错 技术人员建议加强越夏管理
在夏菇栽培最集中的小马埠村村民周松福的菇棚里,数千枚已经脱袋的菌棒整齐地排列在地上,上面薄薄地覆盖了一层土。拿起菌棒观察,除了接菌种时留下的几处圆点外,不见丝毫出菇迹象。周松福说,他家的7300袋夏菇是6月27日脱袋的,本来脱袋后几天之内便可采摘第一批夏菇,此后便越长越旺,可是今年未见菌棒上长出一朵菇!按照往年每袋夏菇收入3.5元计算,损失25000元以上。
村民李月明发展了10000袋夏菇,同样没有一袋“醒”来,估计损失超过35000元。他告诉笔者,自己做了10多年冬菇和4年夏菇,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何况今年出现菌棒异常的菇农多达80余户,不是技术问题所能解释的。菇农们现在最怀疑的是:菌种出错了。
村民们说,他们发展夏菇所用的菌种为武香1号和夏菇931品种,来源于镇上的两家菌种场。目前,凡是脱袋了的菌棒都没有出菇,全村还有半数左右没有脱袋,菇农们担心脱袋后会出现烂棒现象。
张善华是镇里的食用菌干部,也是一家菌种场的负责人。他告诉笔者,菌种场的母种质量不存在问题,但不排除品种“错位”的可能。遂昌县农业局人员7月10日就将异常菌棒采样送往丽水进行检验,以断定最终能否“苏醒”出菇,目前尚无结果。至于是不是母种出错,则需要送往上海进行DNA检测才能断定。
35万袋夏菇“沉睡不醒”事件引起了新路湾镇政府和遂昌县农业局的高度重视。7月10日、12日和19日,镇干部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先后三次到大马埠和小马埠村了解、辅导,并及时发放了《异常菌棒越夏管理技术》资料。技术人员建议菇农:对没有脱袋的菌棒采取遮阴、散堆等越夏管理技术;对已脱袋的菌棒进行覆土、排干畦沟水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促使菌棒安全越夏,视菌棒生长情况,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出菇管理。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