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1-0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走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之路,为本村和周边村2000多农户架起一座增收致富的桥梁,年产鲜菇近4万吨,产值7000万余元。
存栏3万头奶牛的延庆县,实施“奶牛饲养—牛粪种双孢菇—培养基作肥料—肥料种庄稼”良性循环工程,走出一条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路。
顺义区变废为宝,将食用菌菌糠加工循环利用,不仅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都和一个人的名字密切相关,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贺祥。作为市食用菌协会会长,5年来,他深入京郊农村,先后在房山、通州、顺义、延庆等区县开展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推广工作,和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被京郊农民亲切地称为“贴心教授”。
“一旦和农民打成一片,就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用自己的专长为农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实惠,我感到特有成就感。”王贺祥向记者讲述起他和农民之间的不解之缘。
2001年,庙耳岗想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点儿文章。时任市食用菌协会会长的王贺祥带领科技人员应邀而至,实地查看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后,和当地干部一拍即合,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业。王贺祥连夜为村里制定了可行性方案,并许诺无偿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经过几年发展,这个村通过食用菌产销协会开发出了白灵菇等20多个优新品种,实现了全年生产、四季有菇,不仅使庙耳岗村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还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植食用菌的行列中来,在全区迅速形成规模,使房山区成为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年产量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庙耳岗的富民成功之路,使王贺祥的名字在京郊大地叫响。通州区白灵菇销售不畅,想到了他;延庆县年产20万吨牛粪,想变废为宝,找到了他;顺义区打算利用林地进行栽培食用菌试验,也找到了王贺祥……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就得和土地、农民‘套近乎’,只有深入到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成果下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才能实现专家及其科研成果的价值。”王贺祥告诉记者,只要农村有需求,只要农民得实惠,他都会力所能及地上山下乡,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在王贺祥的帮助下,如今,通州区白灵菇一改家庭作坊栽培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的状况,实行工厂加农户的产销模式,使300多户菇农的亩纯利润达到1万余元;延庆县年产生20万吨牛粪威胁水源环境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3个牛场利用牛粪和秸秆栽培双孢菇,使每亩大棚的产值突破了2万元;顺义区开展林地栽培食用菌试验,用1000亩林地作为天然绿色大棚,既使林地资源得到了科学利用,又节约了耕地。
编辑:紫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