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做强做大打造龙头金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08-03-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和谐发展的食用菌产业

      成都金堂县的食用菌产业,由于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技术部门不断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从产品的生产到加工乃至废物的利用,都得到了重大突破,走在食用菌行业的前列,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食用菌菌糠得到了深度开发,废物变成了宝贝,形成了食用菌产业良性互动的循环格局。

      1、生产快速发展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点和落脚点。金堂县是农业大县,年产农作物秸秆2亿公斤,除6000万公斤用于喂猪外,尚有1.4亿公斤用做燃料,优良的原料被闲置和浪费。70年代初,四川省农科院专家为我县提出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建议,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制定了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经过两代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选定了当家品种,制定了高产栽培技术路线,从此,食用菌生产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

      (1)发展速度快、规模大:1991年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为5千万袋,1995年1.4亿袋,2003年2.4亿袋,2005年达到2.77亿袋,为全省第一,生产户种植量从过去的1.0万袋以下为主,发展到5.0万袋以上为主,大户生产量达到80万袋。

      (2)产量高:2005年,全县总产达到23.5万吨,生产总量占全省的50%,成都市的80%,为全省第一,全国第四。

      (3)品质优:金堂属食用菌最佳种植区,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金堂产品内外在品质高一个档次,且口感明显偏好。为保持优质产品殊誉,以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作为突破口,近年引进推广的鲍鱼菇、杏鲍菇、榆黄菇、姬松茸、白灵菇、茶新菇,品质尤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

      (4)效益好:2005年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全县人均收入1200元,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5)生产基地健康发展:生产基地的大小、产业的集中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县委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食用菌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的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建成各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如赵家镇、福兴镇、白果镇、赵镇的黄背木耳基地,赵镇、清江、淮口、赵家的菇类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都在3000万袋以上,其中淮口镇生产规模达到8000万袋。

      2、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迅猛推进

      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一个产业的命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质量安全意识迅速提高,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国技术壁垒,都给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菌要不断地拓展占领市场,走出国门,必须高度重视质量,走无公害生产之路。为此县委政府要求从源头抓起,监管结合,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解决农残问题。

      (1)从源头抓起,严把农业投入品关。首先大张齐鼓地宣传无公害生产和禁止高毒高残毒农药使用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菇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其次是加强监督管理,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上柜台,流入生产环节,一经查出严肃处理;第三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相互监督作用,对举报销售、购买违禁农药者进行表彰奖励;第四是规范农资经营市场,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农资流动商。

      (2)严把生产关。一是禁止使用污染水源生产食用菌。二是建立食用菌生产档案,详细登记投入品情况,及时检查指导。三是抽样检测,杜绝有毒有害物超标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和加工环节。

      (3)推广害虫物理综合防治技术,保障产品安全

      县农业技术部门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频振杀虫灯、防虫网和黄板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害虫技术,在不使用杀虫农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既保证了农残不超标,还可使食用菌产量提高15~20%,为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成都市质检中心和省农牧厅监测,我县抽检的食用菌产品连续三年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要求。

      3、加工企业健康成长

      产业要发展,加工是关键,加工要发展,龙头是关键,没有龙头助推的产业,是不完整的产业,加工可解决农产品季节性过剩,降低生产风险,可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税收,实现生产者、企业和国家三盈。为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县委政府制定了外引内培的企业发展策略,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激励政策,推动了加工业健康发展。

      (1)粗、精加工并举:尽管全县各级努力争取,外引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的目标仍未实现。为此,县委政府制定了粗、精加工并举的发展策略,迂回前进,收到良好效果。到2005年,全县已发展盐渍加工户180个,以成都天绿菌业有限公司和成都金菇菌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精加工企业7个,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结合公司加菇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解决了食用菌鲜品收购、加工和贮藏问题,大大降低了广大菇农的市场风险,确保了菇农稳定增收。但是,近似卖原料的粗加工,不能大幅度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不能实现生产者、企业和国家的三盈。

      (2)培植龙头企业。2005年,经现有的7家食用菌精加工企业协商,联合组建——四川省金堂食用菌集团总公司。由县财政重点扶持启动,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成为四川省重点龙头企业,解决食用菌产业加工滞后的问题,助推食用菌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4、废物利用科学合理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废物排放愈来愈多,河水变蚀,沟渠堵塞,空气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废物就是未开发利用的生产原料,怎样才能变废为宝?怎样才能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呢?这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县农业部门专家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利用废物的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发展食用菌的弊端,使食用菌循环经济体系走向成熟。

      (1)直接利用

      农作物长期重茬连作,易导致有害植物酸积累,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下降,这类田块直接使用食用菌菌糠,既可利用菌糠的碱性中和植物酸,又能补充纤维素和氨基酸,使土壤恢复生机,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

      (2)加工利用

      菌糠经过酸化处理,可中和碱性,使用后不改变土壤酸碱度,再按照农作物需求配方生产肥料,是优质的有机肥料。2005年,我县新建菌糠复合肥厂一个,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每年可利用菌糠2.0万吨。用菌糠生产的复合肥,可广泛用于蔬菜和各类粮经作物,生产实践证明,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

      (3)畜牧饲用

      食用菌菌糠,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于农作物秸秆,用于饲料,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补充生猪生长所需营养,提高生长速度,经济效益非常显著。2005年,金堂县蔬菜站引进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有限公司发明的菌糠处理转化技术,在我县赵家镇、清江镇应用,生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每育肥一头猪可少用150公斤粗饲料,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在配合精料的前提下,每200包菌糠就可育肥一头猪。如果将全县的菌糠都用做饲料,每年可育肥生猪100万头以上,增加纯经济收入一亿元。

      (4)用做生活能源

      2005年,县农机局引进研究推广一种气化炉,将食用菌干菌糠转化为甲烷,用做煮饭,方便、卫生又经济,一包晒干的菌糠就可煮好一顿饭,既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又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如果将全县的菌糠都加以利用,可解决70%农户的生活能源,全县农民可节约能源开支5600万元。

      5、菌种生产科学有序

      首先,我县食用菌生产紧紧抓住良种这个基本环节,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成都第一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优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开发利用有保障,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再者,金堂县蔬菜站利用相关项目投资40万元,在清江镇新建了金堂县优新食用菌菌种场,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液体菌种生产线,年产原种350万瓶以上,大幅度提高了供种能力和菌种质量,为进一步开发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净化菌种市场,解决菌种多、乱、杂的问题构建了可靠的平台。

      6、市场认可,全国有名气

      金堂县的食用菌,以量大、质优、价廉在全国各地富有盛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1997年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清江镇、赵镇评为先进镇,2000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十佳商品基地”,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十佳”基地县。2003年金堂县被四川省命名为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县。在四川省2004年食用菌协会年会上,我县淮口镇、赵家镇、清江镇被评为四川省食用菌强镇。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金堂食用菌产业已步入了农作物秸秆—食用菌产品—食用菌加工品—废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但是与快速发展的人民生活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支撑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的食用菌产业相比,我县的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品种不够丰富

      一是生产品种少,我县需有近10个食用菌栽培种,但都是菜用品种,无药用品种,且较高档的优质品种也未成规模。品种结构不合理,发展加工基础不足;二是加工产品品种匮乏。目前加工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盐渍菇,仅少量清水菇。没有一家利用食用菌生产调味品、保健品和药用产品的企业,加工产品单一、落后。

      2、种子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对菌种市场的规范管理,种子市场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四处购种,随意制种、售种,菌种质量无保证,每年因菌种质量造成的产量损失近15%,加上产品质量不高,损失就更大。据调查,姬菇袋生产量仅0.3~0.5公斤,单产偏低,产量差异大。2004年,县蔬菜引进项目在清江建设了液体菌种生产线,设计能力基础能保证全县用种,但终因对菌种的组织与管理不力,销售市场无保障,而无法正常投入生产,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3、加工严重滞后,销售欠畅

      据统计,2006年,我县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1.6万吨,其中木耳类4.5万吨,菇类27万吨。菇类,用于制作干品的3万吨,用于制作盐渍脱水菇24万吨。在24万吨鲜品中,生产脱水菇的用量仅为1.35万吨,剩余部分都为盐渍菇,说明我县食用菌加工业非常落后,绝大部分都是作为原料出售,附加值极低。

      从销售角度看,我县生产的食用菌总出口量为7500吨,其中间接出口量为7400吨,直接出口量为100吨。以上情况说明两点:一是我县食用菌有销路,但销售市场存在深层次问题,一但出现市场波动,销售将成为制约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说明我县食用菌加工业十分滞后。

      4、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

      2003年以来,为提升我县食用菌品质,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金堂县蔬菜站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同时,重点做了两项工作:

      一是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对食用菌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在清江镇推行菇农编码、生产记录、菌种备案、购买登记、产品标志、信息反馈等措施,对生产者、经营者实行责任和质量追溯。

      二是在清江、淮口镇开展病虫害物理综合防治示范,利用防虫网、频振杀虫灯和黄板捕杀害虫,保证生产过程不用农药,确保了食用菌品质和农残不超标。

      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项目资金做保障,上述措施仅在部分地区应用,未能在全县普及推广。

      三、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针对我县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抓好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加工,突出销售的战略地位,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完善菌种场,提高菌种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用种

      不断拓宽优新食用菌种源,争取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逐步建立与日本等国食用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以最快的速度优先获取食用菌科研新成果。与省农科院合作,扩建金堂食用菌菌种场,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菌种场,集引种、科研和菌种生产于一体,发展食用菌菌种产业化,保证全县用种,提高菌种质量,快速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到研究一批、开发一批、贮备一批,使我县食用菌品种永远立足于优新先进的行列。同时,加强菌种市场管理,坚决取缔无证违法制种,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先进生产线生产的菌种,以保证和提高生产用种质量。

      2、加强食用菌集中发展园区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

      我县在清江镇、赵家镇、赵镇和淮口镇建设食用菌集中发展园区,作为出口菇类生产基地,集食用菌菌种生产、商品生产、深加工为一体,发展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食用菌生产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开发有机食用菌,打造食用菌绿色品牌。

      3、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水平

      首先应制定完善食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并通过集中发展区辐射带动在全县推广应用。再者,全面落实食用菌生产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为塑造我县食用菌品牌,使我县食用菌直接走出国门打基础。在全县范围内普及推广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板三配套的物理综合防治技术,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防治菌蝇和菌蚊,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生产无毒无残毒食用菌,彻底打破日本等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4、打造龙头,做强食用菌产业

      外引内培,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首先,整合加工企业资源,利用本县现有的7个小型精加工企业,组建年加工能力为5万吨的四川省金堂县食用菌集团公司。再者是力争引进1~2个年生产能力为5~8万吨的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通过发展加工,降低食用菌生产风险,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经济效益,扭转食用菌产业只大不强的局面,变食用菌大县为强县。

      5、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十一五”期间,我县应认真贯彻落实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为主线,大力推广无害化栽培技术,不断规范广大菇农的种植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净化农资市场和食用菌市场,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切实提高加工包装技术,保证质量;通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金堂食用菌的知名度,打造金堂食用菌品牌。同时,进一步强化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以品牌为载体,推销金堂的食用菌产业。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