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从靠山吃山到呵护家园
走进荆山南麓的湖北省远安县,满目尽显绿色。目前,远安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5.7%,森林覆盖率达74.41%,先后冠戴“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省绿化达标第一县”、“省级园林城”等称号。
然而,生态之美来之不易。远安一度由于砍伐失衡,森林蓄积量骤减。从1986年开始,远安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6年时间连片造林30余万亩,封山育林150万亩,1992年一举消灭全部宜林荒山。
随后,远安县造管并举,着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全县累计完成荒山造林30万亩,改造次生林17.4万亩,间伐抚育中幼林23.4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管护森林10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66.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50万立方米。
从全面禁伐到产业富县
3月24日,在旧县镇徐家庄村,27岁的小伙子路林正忙着和宜昌的吕老板商谈合作投资扩大茶树菇种植规模的事。2007年他试种了5万袋茶树菇,就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路林2001年种香菇发家。2002年正当他准备扩大种菇规模的时候,却得到禁伐的通知。
“如果都像他这样种植香菇,5万袋香菇一年要用掉3000多棵树,相当于全县每年砍光一座山,香菇的种植规模越大,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越大。”远安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泽林说。
远安是全省全国闻名的香菇之乡。干鲜菇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年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一半的收入来自种菇。但每年食用菌生产所消耗的木材高达13万立方米。
禁伐通知下发后,许多菇农无法理解:森林保住了,但致富路不是被堵死了吗?
菇农的困惑也是政府担忧的事。短短一个月内,远安县委、县政府派出几批专业干部、技术骨干,下福建、去浙江取经寻宝,结合该县桑树多、速生林丰富的优势,鼓励引导菇农把树枝粉碎成锯末发展袋料香菇。到2007年,新问题又出现了。远安的香菇种植规模接近1亿袋,树枝需求大增,再次威胁到森林的安全,县委、县政府决定压缩菇类生产。
远安县里干部再次带着技术骨干到外地考察,请专家把脉,很快为农民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发展茶树菇。他们引导农民利用谷壳、稻草、秸秆、棉籽壳、木屑等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茶树菇,木材用量减少三分之二,效益却增加6倍多。
远安县县委书记刘学甫算了一笔账:全县800万袋茶树菇经过循环利用,不仅每年可新增产值近400万元,而且能节省木材5000立方米。
为鼓励引导菇农发展茶树菇,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发展一袋茶树菇,县、镇各补助1角钱;筹资500多万元建起了1个交易中心、5个交易市场;设立远安工业园食用菌加工小区,吸引海内外5家企业进行菌种研发、生产、食品加工、罐头生产、储存,鲜品销售等。
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8000万袋,年产干菇8000吨。有2万多菇农调整了结构,发展茶树菇1000万袋,发展反季香菇1050万袋。
安远县今后将更加坚定的走生态种菇,生态发展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培育成核心竞争力。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