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高温高湿天气持续,正是食用菌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为确保菇农稳定生产、减少损失、提升效益,近日,济宁市农科院食用菌创新团队深入曲阜市、梁山县等食用菌生产一线,集中开展夏季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服务,为菇农送去科技“及时雨”和“清凉方”。
团队一行顶烈日、冒酷暑,钻入闷热的菇棚,实地查看菌袋长势、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发现的诸如遮荫不足、通风不畅、水分管理不当、菌袋堆积过密易烧菌等问题,团队“一对一”精准开出“药方”,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在济宁高新区茸丽菌业合作社,夏季平菇菌棒摆放目前主要采用地面摆放(立摆或井字形两层摆放)和棚内层架摆放两种方式,团队特别强调“菌棒距离地面越低,降温效果越明显”,同时要求减少摆放密度,层架摆放不超过4层,相邻菌棒保持平行5厘米以上间距,以利通风散热。在山东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团队指导种植户在菌棒越夏阶段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配合喷淋降温,将菌棒中心温度严格控制在28℃安全线以下。高温期尤其要避免刺孔、搬动菌棒等操作,以防刺激菌丝呼吸代谢产热。技术团队在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济宁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点传授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安装防虫网、诱虫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控措施,强调环境清洁消毒的重要性,指导科学安全使用低毒低残留药剂,并普及提前预防的理念。
此次全覆盖、精准化的技术指导服务,有效提升了菇农应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的技术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为保障区域夏季食用菌市场供应和菇农持续增收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来源: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