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生产锦上添花从5千到5万一农户增收之路

    发布时间:2008-05-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网讯:从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千山区宁远镇农民刘桂纯一家年收入由5千元提高到5万元。刘桂纯深有体会地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富了咱们农民。”

      从5千到1.5万搞设施农业初尝甜头

      1998年以前,刘桂纯一家主要是在承包地里种菜。当地农民一直延续的“春种西红柿、秋收大白菜”的种植模式,使大量蔬菜集中涌向市场,价格不高,收入也少。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刘桂纯的丈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她自己在家种地。从1999年1月开始,村里动员当地农民扣大棚、建温室,发展设施农业。刘桂纯与其他22户农民成为了设施农业小区里的第一批住户。她仍旧种植西红柿,因为有了大棚,冬天一样可以生产。那年,刘桂纯一家收入将近1.5万元,增长了3倍。

      多收入万元绿色农业推波助澜

      从那以后,刘桂纯的丈夫也从外地回来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将大棚改建成温室。这时,一个好消息让刘桂纯兴奋不已:国家出资补贴在该村的设施农业小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刘桂纯家的两栋温室又种上了无土栽培西红柿。地下是先进的滴灌设备,地上是专家配制的生长养料,施用的都是经过检验的农家肥,结出的是检验合格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节省了农药化肥,还能节约60%以上的用水。绿色无公害蔬菜进入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发展绿色农业,使她家每年多收入了1万多元。

      收入突破4万食用菌生产锦上添花

      2001年,从浙江来的几个人在设施农业小区里建了7个温室,搞起了食用菌生产,产量高,效益也不错,当地很多农民开始生产食用菌,刘桂纯家也不例外。随着众多客商前来收购产品,该村的设施农业小区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促进了本村的发展,还带动到周边地区农户发展食用菌行业。规模化生产,使刘桂纯一家不再为销售发愁,每天都有经销商上门收购,权益也得到了保证。当地还组建起食用菌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她经常参加协会组织的培训,并把学到新技术和新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到2005年,刘桂纯家的年收入已经突破了4万元。

      从4万到5万鞍羊线带动发展

      刘桂纯家的年收入超过5万元,还得感谢鞍羊线的建设。随着我市大力开发鞍羊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刘桂纯家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很大支持,农村信贷社给她家贷款,温室被修整一新,设施农业小区又新增加了不少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该小区已成为了鞍山以及周边地区食用菌的重要来源地。刘桂纯家的香菇卖到了大连、朝阳,甚至出了省、出了国。

      鞍羊线的带动作用,使她家的年收入比十年前增长了10倍。对未来,刘桂纯心里充满了期望。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