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赤水科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断探索红托竹荪种植新模式,推动红托竹荪种植提质增效。
这几天,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的红托竹荪林下种植基地里,40余名村民分工作,有条不紊地种植红托竹荪。不同于传统的土壤种植,这里的竹荪被整齐摆放在栽培框内,随后进行覆土、遮膜等操作。公司技术负责人熊克忠介绍,种植自7月2日开始,共使用1万余个栽培框,总计栽种3万余个菌棒,后续将布设水管网和吊喷系统。
据悉,该公司采用的是“候鸟式”栽培模式,也就是可移动式栽培模式。由于红托竹荪适宜在22-26℃的环境中生长,自2022年起,公司便依托赤水不同区域的海拔差异和气候特点,反复试种和总结摸索,探索出“高海拔——低海拔”轮换种植模式:夏季高温时,在海拔800-900米的高山地区种植;秋季气温下降后,将栽培框转移至海拔200-400米的低海拔地区种植;高温季则重返高海拔区域。
这一模式不仅能满足竹荪对生长温度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采用这种方式栽种时,一亩地可放置6000棒菌包,栽种量约为传统土壤地栽的4倍。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