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灭菌用蒸汽,烘干用工业锅炉,日产干菇量可达2,500公斤——随着日前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的正式落成,庆元食用菌产业掀开了生产、管理、加工全程标准化的崭新一页。对于历经了2008年市场动荡起伏的近万庆元菇农而言,这个“非常时期”的“科技大手笔”所带来的,远非字面所显示的那么简单。
“引进工业锅炉用于烘制食用菌,这在浙江省还是首次。”据庆元县农业局副局长张世炎介绍,尽管近年来庆元香菇产业发展迅猛,但以“千家万户各自为战”为基础的生产模式也开始逐渐显现出产业化水平低、技术设施难以改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弊端。“去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加快庆元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水平形成了倒逼压力——随着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无法达到市场要求和质量标准的产品,都将被迅速淘汰出局。”
曾是官塘乡官塘村贫困户的菇农吴存海,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有着深刻的感受。种了一辈子香菇的他,一直都用自家后院的土锅炉烘制干菇,这种“土法制造”的产品,总是因质量不达标而卖不出好价钱。去年年初,在庆元县食用菌办的牵线搭桥下,吴存海和十多个菇农一起搬迁到竹口镇黄坛村,加盟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农场,根据有机、绿色、无公害以及企业标准进行工厂化规模生产。“现在,单是我种的花菇价格,每公斤至少比市场上高出3元。”
“标准化生产,只是产业升级破题的第一步。”庆元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负责人毛仁贺最关注的是食用菌出口所遭遇的绿色壁垒,在他看来,相对于国内市场过于平稳的走势,国外市场正在动荡中酝酿着巨大的商机:“在目前的形势下,谁能抢先冲破壁垒,谁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针对干菇容易出现的二氧化硫超标问题,毛仁贺大胆引进了一系列高科技加工设备,尝试从源头上“截断”食用菌产品遭受“二度污染”的可能。
与产业化水平不高并存的,还有食用菌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长期以来,庆元食用菌产业“一菇独秀”,每年栽培香菇所消耗的阔叶林木屑用材就达15万立方米。如何从“一条腿走路”升级到全面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庆元县制定了“提升木腐菌、发展草腐菌、开发特色菌”的发展战略,将食用菌产业调整向以香菇为主、其他食用菌为辅的多品种共同发展的“百菌齐放”生产格局。
如今,在庆元食用菌的“产品榜单”上,灰树花、银耳、黑木耳、竹荪等“后起之秀”纷纷登台亮相,占据了庆元食用菌1/3的产业版图,其中灰树花更是以逾200万公斤的年产量,夺取了全国近90%的市场份额。
完成了对落后产能的“舍”、实现了对现有产业结构的“破”,庆元通过自我提升继续拓展食用菌市场的现代产业体系立意日渐清晰。目前,庆元县已建成了86个生产规模在3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累计推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2.3亿段,标准化生产范围已覆盖全县20个乡镇的300多个行政村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