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立综合管理体系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

    发布时间:2009-09-0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武汉市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全区版图1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3万亩,山林14.3万亩,全区总人口96万,其中农业人口74.5万,是一个农业大区。十多年来,新洲区委、区政府立足基本区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食用菌产业的主导地位,无论领导班子怎样调整,干食用菌产业的思路不改;无论经济环境怎样变化,上食用菌产业的决心不变;无论工作重心怎样转移,抓食用菌产业的力度不减,促进了我区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2年我区率先跨入全国亿元产值百强县(区)。2006年11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区隆重召开,2008年新洲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获“全国双孢蘑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称号,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武汉市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双孢蘑菇、白灵菇已成为湖北省农业的品牌产业。

      一、2008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实迹

      2008年,新洲区食用菌主要有四大骨干品种:双孢蘑菇、白灵菇、香菇和平菇,形成了区东北部的徐古、潘塘、旧街、三店、道观、辛冲、邾城、凤凰等8个街镇的食用菌生产大板块。其中双孢蘑菇种植面积640万㎡、白灵菇200万袋、香菇60万袋、平菇250万袋,年共计产鲜菇6.4万吨,合计产值2.6亿元,实现纯收入0.98亿元。2008年蘑菇产品的转化加工也有长足的发展,全区大小加工厂达25家,其中长华食品公司罐装蘑菇、蘑菇原汁酱油批量投放市场。全区蘑菇产品本土加工率达50%以上,全年加工产值达1.8亿元,实现利润950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蘑菇生产的打工行列,合计全区蘑菇生产雇工日数达51.6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打工创收2064万元。2008年全区累计转化稻草10.5万吨,牛粪7500吨、棉籽壳3500吨,谷壳1800吨,木屑200万吨,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废料变原料、副品变正品,年转化增值创收2650万元。2008年全区食用菌产业全口径产值4.8714亿元,生产加工经营创纯收1.5464亿元,目前全区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农户达1.8万户,参与农民达9.5万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途径,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样板,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成效斐然。

      二、实施《食品安全法》的主要作法

      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是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过程,我们认为:蘑菇食品安全是蘑菇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发展食用菌产业而忽视食品安全是失策;不抓食品安全是失误;抓不好食品安全是最大的失职。新洲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产业兴衰与存亡的突出地位。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立食用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对确保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区建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领导,建立由区发改委、农业、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林业、环保、公安、财政部门负责人以及主产街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区政府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与各街镇和区直有关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我区还根据法律、法规内容,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方案》、《新洲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和《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既理顺了管理关系,明确了责任主体,又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消除了监管空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了实处。

      2、强化标准意识,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建立强制性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建立现代农产品安全控制体系的重要基础。我区在推进农产品安全质量控制工作中,开展HACCP、ISO9000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行农产品安全实用法规、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已取行阶段性成效,2007年我区双孢菇、白灵菇、香菇、平菇等7个食用菌品种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2008年我区全面实行食用菌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区大宗食用菌品种绿色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徐古蘑菇”罐装产品、“徐古蘑菇原汁酱油”通过[I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新洲蘑菇的基地品牌与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

      3、创新监管方式,建立食品安全监控检测体系。我区已建立了以区农检中心为主体、以街镇农产品检测站为重点、以市场检测为骨干、以生产基地检测点为基础的“四级”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利用装备、技术、标准,合理布局、布点,提高了监控监测网络效率和水平。一是依法完善了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程序,建立了食用菌生产环境评估制度,对大气、土壤、生产用水等进行了科学监测,保证食用菌生产环境符合国家要求。建立“限用、禁用农药销售登记制度”,对销售的限用、禁用农药进行跟踪管理。积极推行农药购销、农业投入品使用台帐制度,对混配农药的质量进行抽查,严厉打击擅自添加剧毒农药的行为。二是依法做好食用菌生产全程监控,依法实施食用菌生产记录制度,强化食用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基本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三是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区农检中心根据季节,突出重点,加大食用菌荧光增白剂的监督抽查力度,督促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强化自律检测,逐步推行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常年完成食用菌农药残留抽检950批次,合格率99.90%;荧光增白剂检测8010批次,合格率99.97%。经检测不合格产品全部由区农业执法大队按照程序进行封存、处理处罚,严格执行就地销毁或下柜制度,及时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费环节。

      4、注重实地指导,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几年来,我区十分注重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区、街镇、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坚持把科技入户和食品安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街镇、入农户、进菇棚,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科学防治病虫,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管为先,管防结合,治小治早,控制农药投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菇农的绿色种植水平,提升了食用菌产品的品质。

      5、营造社会氛围,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近两年来,为了使《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做到家喻户晓,我区加大了宣传力度,利用电台、电视、互联网和印发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农产品质量监测车、科技下乡等途径宣传培训食品安全有关知识,今年以来,共印发“明白纸”、“一封信”8500份,共举办技术培训15次,基本做到了电视里可看到,技术培训上可学到,互联网可查到,基地现场可问到,营造了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社会氛围,提高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

      6、增加财政投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检测能力水平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条件。我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已购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农产品检测大楼即将竣工,并已购回检测设备仪器145台套,落实检测人员编制15个,实现场地、设备、人员的落实,为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充分肯定过来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及食品安全存在的不少困难与问题,突出表现有:一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市场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农民种植效益下滑的趋势仍然存在;二是食用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部门合作不紧且合力有限;三是食品安全监管运行资金不足,监管效率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要求。对照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及《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我们深感任务重、压力大。产业发展就是使命,食品安全责任泰山,今后我区将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不动摇,紧抓食品安全不放松,从体制创新与机制完善入手,大搞科技兴菇,大抓质量创优,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安全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夺高产,以食品安全促消费,确保消费安全,同护百姓餐桌,转变增长方式,走规模、质量、效益型道路,打造产业发展软实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

     

    编辑:XS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