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0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走进宜宾县普安乡普和村7组,远远地就能看见三个宽大的白色厂房,在空旷的田间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蘑菇大王”余永清的普和食用菌生产基地。
4月6日,记者来到普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余永清三兄弟正在作坊中忙碌着,粉碎、装袋、消毒、装种每一个程序都有条不紊中进行。记者在大棚里看见,一排排蘑菇袋整齐地堆放着,有的已经长出了蘑菇,有的刚发芽。
“当初刚种植蘑菇的时候,技术不过关,走了许多弯路……”余永清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起他们三兄弟的创业故事。
今年43岁的余永清,以前一直以种粮为生,田里地里的收入总改变不了家庭贫困的面貌,也曾想外出打工,可没有一技之长只有作罢。1990年,余永清通过多方论证,抱着通过自己创业,解决就业的想法,毅然决定发动自家两个兄弟共同投资20万元,开始在柏溪镇革坪村发展“短、平、快”的蘑菇种植。
“现在人们提倡绿色食品,如果往长有病虫的蘑菇上喷洒药物进行防治,人吃后有害健康,蘑菇有了虫害,只能将病菇扔掉。”余永清告诉记者,扔掉病菇时,他的心在疼,这可是兄弟三人的多年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资助呀!他下定决心攻克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没有老师传授,没有经验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兄弟三人一边实验一边总结经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对比,终于找到了比传统蘑菇种植更为先进的技术诀窍——用高温快蒸的方法提高菌丝的生命体,既从根本上进行抵御病虫害,又大大提高蘑菇的收成。
掌握关键技术后,余永清兄弟三人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到现在,建成占地3亩左右的三个大棚。“这些蘑菇袋里主要装的是什么材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加工粉碎后再经过我们的处理,添加高粱壳,玉米芯,石灰等材料打包成袋。一年仅玉米芯,我们就要收购好几万斤来做原材料。如果不用农作物秸秆的话,就要用棉籽壳,成本是农作物秸秆的几倍。”余永清告诉记者,用农作物秸秆做营养基,既回收利用了秸秆,又减少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节约了不少成本,除全部收购普和村的农作物秸秆外,还要去其他村收购。
周围的村民看到余永清的蘑菇场渐成“气候”,就有不少人前来取经。余永清都热心地帮助村民学习技术、对自己掌握的东西毫不保留。“能带动村民,让大家一起富起来,才是最有成就感的。” 余永清笑着说。(宜宾新闻网)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