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蓝莹莹的天上艳阳高挂,清凌凌的河水蜿蜒流淌,在开满杏花梨花的起伏山峦上,几十名农民正分工协作,或打孔或摆放一个个木耳菌袋,白色棚膜覆盖下的一排排袋栽木耳像一条条银带从地头向山下延伸……走进黑龙江省东宁县,一幅特殊的田园风光映入记者的眼帘。
东宁县委书记孙永先说,东宁利用境内外木材废弃物大力发展袋栽木耳产业,实现了木材废弃物-黑木耳-废弃菌料再利用(生产肥料和燃料等)的有机转变,形成良性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废锯末代替了木段子
掀开棚膜,记者看到20多厘米高的黑木耳菌袋直接摆放在铺好地膜的畦地上,每十袋排成一行,行与行之间间隔10厘米左右。袋中装着废锯末和木耳菌种,上面划着一些小口。经过培育,黑木耳就会从小口长出来。这就是东宁县农民创造的以锯末为基本原料的黑木耳袋栽技术。
东宁县食用菌产业办公室技术员徐连堂说,东宁过去采用在完整的木头上打眼种植菌种的段栽方式培育黑木耳,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袋栽技术的推广,不仅节约了大量木材,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东宁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木材资源丰富。边境口岸开通以来,东宁成为重要的对俄木材进口加工基地。随着进出口木材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锯末。以前,锯末堆放在田间地头,越积越多,风一吹,随风飘散,既影响耕种,又污染环境。如今,原来的垃圾成了木耳种植户的宝贝。
在东宁县挂职科技副县长的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彦龙说,东宁县2009年生产黑木耳7亿袋、2.88万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产值15.8亿元,消耗废弃料30多万吨,带动1.58万户、4万多人从业,仅此一项就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26元。
废弃菌袋实现循环利用
记者在东宁县大肚川镇一家塑料颗粒加工厂看到,一个个脏兮兮的废弃菌袋经过清洗、甩干、分离、粉碎等环节,最终形成了一颗颗晶莹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可以用来生产再生塑料制品,既节省资源又减少了污染。”东宁县供销联社主任戴元平说。
自2004年第一家回收加工菌袋的再生塑料生产企业投产以来,东宁已经建立了15家这样的企业。以前袋栽黑木耳采摘期结束后,塑料袋无法利用,成为被随意废弃的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如今,东宁每个木耳生产村都设置了回收站,将废菌袋统一回收,送到再生塑料生产企业进行循环利用。
与废菌袋一样,数以万吨计的废弃菌料也实现了循环利用。“废弃菌料经过高温消毒后,掺入一定比例的新料,就可以栽培滑子蘑、平菇。在废旧菌料中加入少量青稞发酵,还可以做成畜禽用饲料。此外,黑木耳生产中用过的菌料还可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戴元平说。
东宁县绥阳镇顺捷炭业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采用盐酸对木耳菌废弃料进行洗涤处理,烘干后再用氯化锌和氯化钙复配的活化剂浸渍,活化生产食品专用活性炭,被国内众多食品厂竞相订购。
昔日的废弃菌袋成为如今循环利用的原料,过去只能烧掉的废弃菌料变身为热门商品,黑木耳串起的绿色产业链让“垃圾”、“废料”有了新用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贝”。
绿色产业带来丰厚收入
东宁县大肚川镇团结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可如今,一幢幢新建的住宅,一件件时尚的电器,展示着村民生活的殷实富足。“前些年,团结村有‘三多’,游手好闲的多、娶不到媳妇的多、冬天赌博的多。现在又有了‘三多’,家家木耳栽的多,进城买房的多,汽车、摩托、农用车子多。”东宁县县长助理白雪松形象地道出了黑木耳产业给这个村带来的变化。
过去没人愿意耕种的中低产田和河滩地,每亩地每年30元钱的低价也没人愿意承包,如今每亩承包价超过700元,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种植大户时金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我承包了6亩废弃河滩地,一亩地放置1万袋木耳,按每袋纯利润1元钱计算,我摆放的6万多袋木耳菌,纯收入将超过6万元。
照此计算,该县有5万多亩的中低产田和河滩地用于发展黑木耳,这相当于为全县农民增加了5万多亩的“万元高产田”。同时,一些专门种植木耳的农户还可腾出土地租给别人种,既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的产出更高了。
黑木耳串起的绿色产业链给东宁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东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4316元增长到2009年的10951元,成为黑龙江省首个农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县。孙永先说,东宁县要把黑木耳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利用5年时间,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