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7月19日,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一块山间田地里,几位农民正在细心照料着绿油油的嫩草。他们告诉记者,这是福建农林大学从非洲引进的巨菌草,这种草将逐步代替棉籽壳,成为当地种植食用菌的原材料。
种植食用菌是大源村的支柱产业,全村16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家庭种植竹荪等食用菌,种两三亩每年就收入几万元。
这次洪灾中,大源村灾情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3630余万元。食用菌业几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3000余平方米的菇房被彻底冲毁、1套价值20余万元的食用菌生产设备和30万袋茶树菇被洪水冲走,30余亩竹荪被冲毁。
灾后重建摆在眼前,当地党委政府首先想到尽快让“短、平、快”的食用菌业恢复生产。
7月1日,省里召开争先创优座谈会,新桥乡党委书记江太生在会上说到灾情,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教授一听,就提出用他引进的巨菌草帮助大源食用菌业复苏。
原来,林占熺教授1983年从非洲引进巨菌草。经过20多年的培育,这种高产优质草种,已成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材料和家禽、家畜饲料。巨菌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收益快,特别是能在被洪水冲刷难以复耕的沙石地生长。
林教授与江太生一拍即合。次日,林教授就赶到泰宁新桥乡实地勘察,与县农办、乡干部一同制定了灾后生产自救的方案。
7月6日,林教授派所里的高级农艺师曾维源,带着首批4万根巨菌草种和150公斤的竹荪菌种到了新桥大源村,指导村民试种。
曾维源介绍说:“巨菌草生命力非常顽强,它在被洪水冲过的沙石地里照样可以生长,种下生长20天左右,就能拿来喂鹅,长半年就可以收割,作为竹荪种植的原料。”
大源村四面环山,耕地少,田地种了竹荪等菌类后几年之内都不能再种,这次受灾,能种菌的地更少了。过去村民从外面购买棉籽壳、竹屑等种菇,为了节约成本,用料总是掂了又掂,量少了,种植面积也少,产量自然不高。
而省里的专家说,巨菌草种植一亩成本只要400元,价格便宜、产量高,种上一次可以连续收割几十年。村民不必再为原材料发愁了。
曾维源说:“巨菌草种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竹山里面种,另一种是放在室内搭层种,搭5层、7层,种完一年全部清掉,第二年照样可以种。”
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大源村及附近村庄村民最近都在试种巨菌草。食用菌种植大户小杨一口气种了60亩。他说,菌草一年可以割两季,除了种菇,还可以养牛、养鹅、养兔子、养鱼。
科技人员考察发现当地的芦苇等很多野草也可以利用起来种植食用菌。
菌草种植是升级食用菌龙头产业的好机会。泰宁县有关方面也行动起来。
据介绍,县里一方面继续扶持益村菌业等5家设施化栽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一方面,打算推广“菌草——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1000亩,建设500平方米的菌草粉加工厂2个,制定菌草种植、菌种挑选、生产管理、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质量标准;同时组建县、乡两级菌草菌业发展专家技术攻关队,安排农技员入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传授新经验,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推广工厂化栽培、立体栽培等技术,配套推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让泰宁食菌业尽快恢复,上个新台阶。
目前,全县已建立食用菌发展示范区(点)15个,预计全县全年可产食用菌1.2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