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友对“鲜蘑菇被漂白”事件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0-12-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最近,媒体暴炒了关于小学生调查蘑菇的事件。直到把茅头指向了政府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
媒体认为,大部分公众相信小学生的说法,认为北京市场上绝大部分鲜蘑菇是被污染的。绝大部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北京市场上的鲜蘑菇又都有哪些品种?媒体有没有给大众一个详细的回答?他们并没有认真调查。
在北京食用菌市场,每天有超过3000吨的时鲜食用菌在交易,而这些食用菌中,包括了四十多个品种,在新发地食用菌批发市场,很多食用菌产品都是工厂化生产的,出厂时就已经进行了小包装,比如金针菇,杏鲍菇等。如果超过90%以上的食用菌被污染,那么每天至少要有2700吨左右的食用菌产品要进行增白加工,那么对于增白剂的需求量是可以想像的。我不相信北京90%以上的食用菌被污染。
中国是食用菌大国,生产着占全世界产量70%的食用菌产品。每年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有超过5000万的农民从事着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已经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农产品,在很多地区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2003年,大连滑子菇增亮剂事件,导致全国滑子菇价格大跌,当年农民损失3亿多元人民币,但农民是无辜的,种出蘑菇卖不掉,菇贱伤农,始作涌者就是媒体。媒体只顾一时痛快,没有完全尽职尽责地对事件真相进行详细客观报道,在媒体的监督下,只是关闭几家无关痛痒的小企业,更多的中国菇农,却在那一年领略了媒体的威力。
媒体报道中国菜有毒,中国的菜就出口不动了,受伤的是菜农;媒体报道中国奶有问题了,奶粉就卖不动,受伤的是奶农;现在媒体报道中国的蘑菇有问题了,受伤的一定不会是那些无法无天的经销商,而是老老实实本分干活的中国菇农。
我从来不相信网上调查,因为在中国真正做事的农民是从来不上网的,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条件。而参与网上调查的人,又总有大部分是别有用心的,不是媒体奸守自盗,就是有人恶意炒作,所以我也从来不相信网上调查的公信力,在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用1000多票的支持,去说事,实在不值得信服。
关于蘑菇事件本身,我想更多成份是媒体的恶炒,是媒体自认为以舆论监督的的社会责任在发挥着推进动事件发展的作用。中国的蘑菇质量可能不会改变,到是有些媒体的点击量和报纸销量会大增吧?而这种增长,是以中国农民种出的蘑菇无人敢吃为代价的。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铁肩担道义”?
最近政府公布北京市场97%以上的蘑菇产品是可靠的,媒体居然引导公众投票给予否决,并把矛头指向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这实在有些可笑,是媒体为了讨好公众做的恶炒吧?谁也不知道真相,那为什么不去产地看看,不去实地看看呢。
在中国作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真的是难。一面是生活的蹂躏,一面是媒体的强奸,相信谁?谁能给我们一个负责任的交待?期待着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