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香菇在转型发展中“突围”
发布时间:2011-04-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日,河南省西峡县与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CCBOT)签订农产品上市协议。通过这一平台,西峡的香菇、猕猴桃等农产品将走向全球。至此,西峡香菇在转型发展中实现了成功“突围”。
初探
西峡县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气候适中,雨量充足,境内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8%,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适生地,是世界公认的香菇生产的“黄金线”。但早些年,西峡人没有认识到这一丰厚的资源优势,仍旧过着“守着金山啃窝头”的贫穷日子。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一条富裕路,西峡人在不断探索着。
1997年,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在组织代表开展特色农业专项调研时认识到,西峡作为林业大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必须立足县情,在“林”字上做文章。随即,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座谈、听取民意、科学分析研究,向县委提出了大力发民袋料香菇的建议。建议引起了广泛共鸣,县委、县政府迅速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由此拉开了西峡袋料香菇发展的序幕。
发展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群众对发展袋料持怀疑、观望态度,袋料香菇究竟怎么种、市场前景好不好,大家心里都是个未知数。县乡政府曾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讲解宣传,甚至出台优惠政策对种植户给予资金扶持,但效果都不太理想,部分农民仍是顾虑重重,袋料香菇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西峡县人大常委会适时出台了《关于在人大代表中开展“争做经济发展带头人”活动的决定》,鼓励、号召各级人大代表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以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参与引导作用。
西峡县双龙镇人大代表、山涧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保华,积极响应该县人大常委会的号召,于1998年“试水”,种了2000袋香菇,在悉心经营下一举成功,当年实现产值1.7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像一剂强力兴奋剂,催动着大批农民加入到袋料香菇生产的行列。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第二年共发展袋料香菇5万余袋。在该县,像张保华这样的事例已举不胜举。在各级人大代表的示范引导下,西峡香菇掀开了强势发展的一页。香菇生产由刚开始的年种植几十万袋,猛增至现在的1.1亿袋,产量达20万吨,占全国份额的十二分之一。该县40多万人中,有13万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加工和购销,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农民纯收入的43%来自香菇产业。
转型
香菇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以适生林为主要原料的产业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矛盾的加剧,这引起了该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
2006年,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项视察调查,全面准确的掌握了袋料香菇生产中的过度、过滥、无序问题。但由于西峡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香菇市场和大批袋料香菇从业人员,香菇产业是该县绝大部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破解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西峡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认真调研后,提出了“一石二鸟”之计(借材适度发展袋料香菇,大力发展非木屑食用菌)。建议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迅速制定措施,实施菌材外购战略,把食用菌生产的重点由木屑为原料的香菇转向非木屑草腐菌类,实现了产业的顺利转型。
近年来,西峡香菇大量出口日本,日本为限制中国香菇进入,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使西峡香菇遭受重创。西峡香菇的品质如何提升,竞争力怎样增强,又成为该县人大常委会思考的新课题。2010年5月份,西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再次调研,并远赴浙江、福建、湖北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多次座谈讨论,认真分析研究,反复推敲修改,历时三个多月,形成了专项调研报告。报告建议政府稳控袋料香菇发展规模,大力实施袋料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投入,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打响“西峡香菇”品牌。
该县迅速实施了“公司+基地+标准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健全了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制度,筹建了西峡香菇城,实现了“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示范效果,极大地带动了西峡香菇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同时,以“香菇酱”为代表的香菇系列产品的上市,也为该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