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王新明在大棚里察看蘑菇
只要肯钻研、能吃苦,干啥都能成!”13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三岔口村,王新明带领我们参观他的18个蘑菇大棚,他指点大棚的自豪神情,就像在阅兵台上检阅自己部队的将军。
放下城里的生意,包地种蘑菇
家住涧西区兴隆花园的王新明,是一个城里人,18岁开复印店,之后经营复印机、电脑生意,在业界小有名气。
2008年,当王新明突然决定到三岔口村承包土地种蘑菇时,很多亲戚朋友都有点想不通:“在城里干得好好的,咋突然想去‘当农民’?”
对大家的质疑甚至讥讽,王新明一笑了之。“我的梦想,就是扎扎实实干点实业,看得见,摸得着。”王新明对记者吐露了心声。他在三岔口村承包了13亩地,建起三个大棚种蘑菇,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头一年净赔20万元,年都没过好
创业,不是件容易事。搭建大棚时,王新明找了几个朋友,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多星期,好不容易建起了两个大棚,可是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把两个大棚吹倒了。看着一片狼藉的现场,王新明欲哭无泪,只好从头再来。
虽然做了十几年生意,可王新明对种蘑菇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因为不懂技术,吃了不少亏。刚开始,他找了两名技术员,种了三棚蘑菇,忙活了好几个月,谁知三个大棚都出现了“草盛豆苗稀”的情况——蘑菇长得蔫蔫的,“杂菌”倒是生长旺盛,三棚蘑菇全泡汤了!
试了一次又一次,“杂菌”难题始终无法克服。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王新明年终一算账,光料钱、工人工资等就搭进去了20万元!
“那年过年,家里人没有一点儿笑容,愁眉苦脸过了个年!”王新明叹道。
六度外出取经,进行两年试验
创业受挫,朋友们劝王新明放弃,他却选择了“孤注一掷”:将复印机生意全部转让,全力学种蘑菇;资金不足,到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无息贷款,增加投资……王新明像发了疯似的钻研技术,吃住都在蘑菇大棚里,天天蹲在地上摸索、试验……
在朋友的指点下,王新明跑到山东的枣庄、寿光,江苏的高邮、江都,四处拜师学艺。每次在外地学到一项技术,就回到洛阳试验……王新明先后出去了六次,试验了两年,终于成了“蘑菇通”。目前,王新明一共种了18棚蘑菇,包括平菇、鸡腿菇等多个品种。
无公害蘑菇,销路一路看好
“市场上,一般的平菇每斤批发价在0.80元至1.50元,但我的大棚出去的平菇,我有‘定价权’,批发价都在2.50元至4.50元,绝对不愁卖!”提起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王新明喜上眉梢。
这是因为他的平菇质量好、口感佳。“我种的蘑菇都是‘生态食品’。防虫我不打农药,而是用细密的遮阳网隔离虫害;提高质量我不用尿素等肥料,到偃师等地购买鸡粪当肥料;把成袋成袋的玉米面撒到大棚内,增加蘑菇的含糖量……”说起“蘑菇经”,王新明头头是道。
去年,在涧西区李家村菜市场,质检人员抽查平菇质量,11家卖平菇的摊贩,8家因平菇农药残留超标受到处罚;而王新明的平菇被评为特一级平菇。在各大超市,王新明的平菇因口感好而赢得无数回头客。
专家点评 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主任王现利说,干事创业,不仅要选择好项目,还得像王新明这样深入钻研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质量过硬、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商品,创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