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1-06-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十一五”,我省食用菌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食用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发挥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实现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249.8万吨,产值15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2%、28.9%,消耗农作物秸秆550万吨,较“十五”末同期约增长89%、193%,超额完成“十一五”预定目标,成绩卓著。
——发挥产业优势,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食用菌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优势,同时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行业争资源的独特产业优势,是现代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典型的高效农业生物产业。据调查,一个300平方米的蘑菇温室大棚一年能消化8~15吨秸秆和8~15吨动物粪便,可产鲜菇1.5万斤,产值约4.5万元,纯收入达2.5万元以上。食用菌还可以高度立体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栽培,可分层分袋,食用菌的投入产出比为1:4~1:8,其单位面积产值大大高于粮食等传统农业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因此,食用菌产业被誉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明星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为农林资源再利用和推动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模式。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地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发挥优势,加大措施,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主产区域逐年扩大。目前,全省17市140多个农业县(市、区)食用菌生产均有长足发展,五年来,全省70%的县(市、区)重点发展了食用菌生产,35%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8万亩增至2010年的35万亩,接近翻番。二是主产县(市、区)产量逐年增加。2010年全省产量超过20万吨的有聊城市东昌府区,达10万吨的有莘县、苍山、邹城、武城、齐河、胶南、惠民、定陶、牟平、淄川、费县等11个县(市、区),达5万吨的有禹城、茌平、台儿庄区、冠县、新泰、济阳、寿光、东平、利津、栖霞、滕州、平阴、莒县、海阳、沂水、邹平和文登等17个县(市、区)。三是产业效益逐年提升。随着食用菌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全省食用菌总产值达159.4亿元,较“十五”末同期约增长89%,全省菇农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四是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食用菌主产县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基本覆盖全省,他们采取统一供种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模式,产业效益和出口创汇大幅提高,真正走上了良性的产业化发展轨道。目前全省食用菌行业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百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0余家。带动食用菌生产基地近千个,农户近万家。
——发挥原料优势,品种布局持续优化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主产区,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大量充足的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果树枝条和动物粪便,用于食用菌生产,为产业的品种扩展和布局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作物秸秆原料数量大、种类多。据统计,目前我省仅农作物秸秆每年就产7000多万吨,约占全国1/10,而食用菌利用率不足8%。这些原料资源能满足各种人工栽培菇类对原料的需求。二是生产品种多样化。近年来,我省在巩固发展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鸡腿菇和木耳六大主栽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基地、企业和农民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菌类。目前全省种植菇类已达30多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场需求,效益拉动,我省珍稀菇类发展很快,像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灵芝、天麻、猴头菇、虫草、茶薪菇、大球盖菇等一大批珍稀菇类都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主产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成为山东的又一新的增长点。三是品种布局区域化。目前,在全省已形成鲁北香菇主产区、鲁西双孢菇主产区、鲁中金针菇、珍稀菇类主产区、鲁东南黑木耳、香菇主产区、鲁南平菇主产区等六大特色品种食用菌产业带,并逐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发挥政策优势,标准化进程持续推进
去年,我省出台了省政府81号文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食用菌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政策扶持和发展重点。2010年,省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市县配套近3000万元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项目,推动和促进了全省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仅2010年全省新上工厂化企业就达8家,推广“西班牙周年栽培双孢菇模式”近20万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和产品质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食用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近五十项,已经省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食用菌标准体系的健全为全省推进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去年,为大力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项目,省财政投资888万元分别在邹城、武城两市县建立了全省食用菌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并以此为样板,全面带动和推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已达75%以上。
——发挥市场优势,工厂化企业持续增加
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2000年-200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3.48%。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以及对食用菌营养、保健功能认识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菌产品的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对鲜菇需求量急剧增长,然而每年5-11月份是食用菌传统栽培的淡季,要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鲜菇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此,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由烟台久发集团首先开启了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先河,本世纪我国又掀起了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热潮。
我省作为全国食用菌生产的大省,工厂化生产发展十分迅猛。“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食用菌协会的指导和食用菌届同仁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大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并茁壮成长起来。截止2010年底,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已达42家,日产鲜菇300吨,年产达10万多吨,总产值达20亿余元。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大。全省投资达亿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企业有东营荣丰、烟台久发、济宁集盛等3家,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雪国高榕和丰科2家,投资在1500万元日产鲜菇5吨以上的企业有济宁友和、滨州芳绿、济南嘉元、高密惠德、梁山荣善和临沂效峰等30多家。二是品种多。目前国际上进行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仅十几个,而我省进行工厂化生产的品种就有白色双孢菇、褐色双孢菇、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杏鲍菇、秀珍菇和白灵菇等8个,是全国工厂化生产品种最多的省份之一。三是质量优。我省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品100%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80%以上的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0%以上的通过了有机认证。
——发挥管理优势,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特色产业只有踏上质量之路,才能突破发展的‘筋骨’变强壮。坚定不移抓管理,毫不松懈抓安全。我省充分利用特有的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强化领导,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十一五”以来,省市县三级食用菌主管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严格执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同时强化生产指导和产品安全督导与监测,多方式多层次加强管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一是抓好行政许可和执法监督。自2006年《全国食用菌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年年组织全省菌种企业积极申办生产经营许可证,及时公布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审批的政务信息。认真做好菌种执法工作,加大食用菌行政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菌种、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全面整顿菌种市场秩序。目前,全省已审批一、二级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达28家。二是广泛开展深化全省食用菌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自2008年以来,省农业厅连续3年开展了全省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整治,全省杜绝了在食用菌生产中违规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及食品添加剂监测合格率每年均提高2%以上。三是抓好菌种和产品的监测督导工作。“十一五”期间,省农业厅每年投入二十多万元委托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对全省食用菌菌种及产品开展专项监测。2010年,按照省农业厅下发的鲁农质监字[2010]7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对全省17市、59个县(市、区)的133家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监测工作,抽取样品428个,其中母种样品126个、原种样品70个、栽培种样品232个。合格率为96%,比2005年提高3.5%,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发挥技术优势,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我省具有悠久的食用菌传统栽培历史,也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最早的省份之一,由于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加之,我省在监管体系、推广体系、培训体系和科研体系方面比较健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逐年加大,全省食用菌的产业科技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科研投入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投入近500万元大力实施食用菌良种工程、食用菌科技推广、食用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和食用菌新成果转化等项目。二是科研攻关初见成效。近年来,全省通过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重点开展了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安全生产控制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和应用,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提高食用菌产量、改善食用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技术培训及时到位。五年来,省市县三级根据生产需要,每年都及时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全面提高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省市县三级共举办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员近30000人。目前,全省90% 以上的菇农生产技术成熟,并有2万多名技术骨干长年活跃在生产、加工、贸易第一线,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技术推广注重实效。2006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的推广。截至2010年底,全省五年共在20个主产县区推广了“大棚周年栽培模式”等4种高效增产模式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1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望未来,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新跨越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感慨万千,展望未来,风光无限,信心倍增。
“十二五”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食用菌产业新优势。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我们的发展重点是:一要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主产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二要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要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未来五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发挥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努力实现由食用菌大省向强省的跨越,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