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全自动生产线监控室内,十余台电脑屏上清楚可见菌种培养、发酵出菇等每一个生产环节;看似普通的厂房,走道两边的房门上分别标着“4”、“17”、“25”等“门牌号”标注着金针菇不同的生长天数。在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的正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跟随总经理王雪峰一步步走进菇房,记者发现,玻璃瓶中的金针菇有的才露尖尖角,有的已经高高地撑起了“小伞”,长势良好。然而,王雪峰却略显无奈地告诉记者:“近两年虽然蔬菜行业的市场很好,但金针菇的行情却大不如前,尤其是今年。”
“2005年我们开始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的时候,除了上海、广东的几家台资企业以外,内地还没有人做。”王雪峰说,而如今,仅镇江就有4家,扬州、南京等周边城市也纷纷入驻同类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比例已高达90%。而相对于传统生产模式,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则刚刚起步,近年来,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年均增速在12%~15%左右,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和生物农业的新亮点。以全国工厂化金针菇数据为例,2003年,每日产量仅40吨,而2011年这一数据已经攀升至841吨,8年翻了20倍。这样的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烦恼。“去年的平均价还能达到5元/斤,而按现在的趋势,今年肯定达不到。” 王雪峰愁眉不展。
据王雪峰介绍,目前同行业中大部分企业采用棉籽壳作为菌菇生产原料,但由于棉籽壳存在农药残留,难以保证食品安全,为此正东公司每年从山东定点采购玉米芯达2000吨,并进行抽样检测,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能实现资源再利用。公司从今年年初开始探索循环利用经济,即通过技术创新,用金针菇的下脚料做杏鲍菇的原料,做完杏鲍菇再将废渣用作蒸汽锅炉的原料,一下子节省了两个环节的成本。据测算,用金针菇的下脚料做杏鲍菇的原料,可使杏鲍菇的生产成本下降20%左右,不仅解决了金针菇废渣的去向问题、节省玉米芯原料,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煤炭钱,减轻了环境污染。而锅炉燃烧后剩下的少量灰烬,又可以用来种花植草,绿化环境。
目前,正东公司日产金针菇和杏鲍菇约9吨,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和杭州等地,年销售额2500多万元,并拥有“绿色食品证”,同时还成为国内通过欧盟GAP认证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这些成果与上海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分不开。”王雪峰介绍,正东不仅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同时,每年投入30-40万与上海农科院合作进行菌种研发,还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从事检测、分析和研发等工作。
“如果仅靠长菇卖菇是不会有太大竞争力的。”王雪峰透露,现在,正东正与江苏大学合作进行金针菇产品深加工研发,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保健品,将产业链向生物工程领域拓展。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设好了生产线,预计明年就能拿到生产批文了。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