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食用菌踏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1-10-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十月金秋,硕果累累。在收获的季节里,记者来到齐齐哈尔铁锋区扎龙乡边屯村,和村子里种植香菇的农民们一起采香菇,体验他们的辛苦劳作以及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铁锋区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座落在边屯村,进入这个小村庄,最抢眼的风景就是一栋栋盖着棉被和搭着遮阴网的大棚。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有41栋大棚,大部分种植的是香菇。边屯的香菇味美鲜香,不仅占领着齐齐哈尔市的香菇市场,还远销到海拉尔、满洲里和嫩江等地。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栋种植香菇的大棚。刚进温室大棚,一股掺杂着泥土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大棚里,铁丝架子上整齐地摞着一个个套着塑料袋的菌棒,菌棒上长满了肥硕的香菇。边屯村香菇种植大户徐广良一边翻动着架上的菌棒,一边把菌棒上的塑料袋用刀划开小口,让里面的香菇长出来。徐广良一边翻动菌棒,一边笑呵呵地和记者闲聊。他说“我家今天卖了200多斤鲜香菇,3元多一斤,总共卖了600多元钱。” “香菇味道鲜美,味甘、性平,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和维生素D原,对提高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很大作用。香菇不能沾染任何的化肥和农药,是纯绿色食品。”提起香菇,徐广良就滔滔不绝。
徐广良是地地道道的边屯村人,由于村里地少人多,在种植香菇以前,他一直从事长途运输业。2003年,他的妻子刘雅丽在村里帮浙江来的菇农种香菇,聪颖贤惠的刘雅丽很快从中悟出了门道。被妻子说服的徐广良于是撇下了方向盘,与妻子一同种植香菇。第一次种香菇的徐广良没有一点经验,他咬牙拿出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好不容易才凑了3万元钱,租了一栋温室大棚,又从哈尔滨购进了桦木木屑,买来菌苗,试验着种植香菇。徐广良每天起早贪黑,一天有十几个小时都在大棚里度过,生怕香菇生病。为了提高种植技术,他常去村里有种植香菇经验的浙江菇农那里学习技术,还买来一些书籍研究。由于他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细心操作,第一次种植就获得了成功。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培育,他的香菇大棚喜获丰收,第一年就赚了2万元钱。
如今有着8年种植经验的徐广良谈起香菇种植来头头是道:“你们可别小看了香菇种植,这可是技术活儿,上棚、套袋、上料、蒸发等多个程序,既要控制好温度,也要注意棚内的湿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香菇的产量。”提起今年的收成,徐广良一边提起已被装得满满的香菇篮子,一边微笑的告诉记者,今年他租了4栋大棚,种植了8万袋菌棒,从8月份开始,每天都要采收一定数量的香菇,然后拿到哈达市场去卖,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7万多元。
记者问“去年的香菇收入怎么样?”。徐广良答道“和今年差不多。”。“我家种香菇从最开始的1栋大棚,到现在的4栋大棚,收入翻倍增。”徐广良的妻子刘雅丽接过话茬:“我女儿如今已被我们送到市里上小学,家里还盖了几间大瓦房,靠的就是卖香菇的钱。”
小小香菇就像一把把“幸福伞”,撑开了徐广良家的好日子。记者问“种植香菇很忙吧?”。徐广良说“挺忙,一天里有十多个小时都在大棚里忙活,凌晨1点多,我还要开车送货,特别是大量的香菇都长出来时,我们得雇人帮着采,最多的时候要雇7个人。”。
如今,村里种植香菇的农户越来越多,徐广良特别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菇农们把香菇产业做大,比如建立香菇生产合作社,免费传授菇农先进的种菇技术,组建香菇配送中心,让菇农抱团发展,壮大实力,提高香菇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徐广良说,如果真能这样,那这小小的香菇就会带着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