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刘新生给记者的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高的个子,黑瘦的脸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转身你便很难再找到他。通过进一步交流,他给记者的感觉又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不顾别人的不解与嘲笑,克服种种困难,不懈探索小蘑菇种植技术,不但自己富裕起来,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质疑声中不动摇
刘新生告诉记者,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专业,并获得了农业部的食用菌技师职称。毕业后他来到湖北省某食用菌基地打工,在外就业的他本来过着衣食无忧、舒适悠闲的生活,而一次回乡的见闻,却让他心中掀起了波澜。当看到家乡丰富的麦秸、稻草、玉米秆、林业废料等资源无人利用,他深感惋惜,决定用自己所学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当他把自己创业的想法给亲朋好友说后,得到的却是极力反对和冷嘲热讽。“年轻人意气用事”、“你能做出啥名堂”,善意的规劝更坚定了刘新生创业的念头,坚定了发展小蘑菇产业的信念。
艰辛创业得回报
小蘑菇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含量接近肉类和蛋类,高于蔬菜和瓜果,属于优质蛋白质,同时还具有抗病保健、美容、解酒等多种功效,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只有让老百姓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2009年,一个临时的简易工棚和4个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就是他创业初期的全部家当。为了使自己种植的小蘑菇能有好的收成,他吃住在工棚里,时刻守着大棚,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精心种植,当年种植的香菇就获利上万元。这使他发展事业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也让当初持怀疑观望态度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带领村民共致富
2010年夏,在镇、村共同协调下,刘新生成功流转土地30余亩,贷款20余万元,创办了平氏镇新庄村小蘑菇生产示范基地,年生产能力20余万袋,安排劳动力就业50余人。
几年来,他利用麦秸、稻草、玉米秆和林业废料来发展食用菌,还探索出食用菌越夏栽培技术,采用双层遮阴技术措施和雾化喷灌技术,既省时省工、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该技术被桐柏县科技局在全县推广,为全县小蘑菇可持续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化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2011年,刘新生种植食用菌50万袋,年创效益300万元。同时他还成立桐柏县大自然菌菜合作社,全村6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社,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在协会的引导帮助下,全村已发展食用菌种植100万袋,创效益600万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