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前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利成家庭农场的黑木耳养殖基地,只见30余米长的栽培大棚中,6000根食用菌棒以纵横交错的形式整齐地码放着,离近细看,银色的菌棒上面钻出了点点黑色“小芽”。此时,农场负责人江小成弯着腰专注地查看菌棒,他对记者说,每只菌棒上都有203个出菌孔,现在是很重要的放气阶段,必须要每天仔细盯着。
“为进一步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提升,奋力振兴‘常山三宝’,常山县制定出台了食用菌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和加快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黑木耳作为广受欢迎的食品,正是食用菌产业中重点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江小成站起身,指着一侧的大棚说,我们作为全县第一家“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自己50多亩地里一共栽培了40多万袋黑木耳,年创收100多万元。“另一方面,除了普遍的菌袋摆放模式,部分露天大棚里还通过吊挂形式栽培黑木耳,更有效地节约了空间,突破了梅雨季节采摘困难的问题。
自2013年种植黑木耳以来,常山县玉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江玉红积累了4年的黑木耳栽培经验。此时,她的农场85亩地里共有19个发菌棚,栽培了40多万袋黑木耳。
江玉红告诉记者,“常山三宝”历史长久,时至今日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产品,而是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产业。“上小学时,我记得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种植食用菌。那时,全村的种植氛围特别浓厚。几年之后,村民的收入渐渐提高,有的村民家中还盖起了两层楼房,大家的生活好了起来。”说起家乡种植食用菌的历史,江玉红滔滔不绝。
“何家乡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本地拥有卓越的生态资源和技术基础。我们更要坚定振兴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打造品牌、形成体系,并及时收集广大种植户的意见反馈,切实为他们提供保障。”何家乡农技员史有饭告诉记者,针对种植食用菌的村民,县里都给予他们一定补贴并办理保险,尽量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目前,何家乡一共有7位黑木耳种植大户,今年预计出菇在100万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