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西秀区东屯乡长寨村巴西菇种植基地又迎来了“采蘑菇”的日子,10余名村民再次被邀请加入到蘑菇采收队伍中来。蘑菇经过采摘、除泥、分拣后,将立即运往加工厂进行烘干处理,随后销往省内外目的地市场。
长寨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在此之前,巴西菇对这里的村民来说是一种陌生的食用菌,并没有人尝试过种植,没想到在乡政府的招商、投资和产业布局下,巴西菇竟在这里成功种植,并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你们看,这些都成熟了,都可以采了。”村主任熊伟一边查看大棚里菌床上巴西菇的长势,一边招呼工人进行采收,同时还叮嘱工人上架采收时注意自身安全。熊伟告诉记者,从8月初出菇开采以来,已经采收800多斤新鲜巴西菇,并以每斤4元卖给来自福建的一家合作企业。“今天的出菇量比较大,工人早上和下午各采收一次,应该可以采收到400斤。”他说。
据东屯乡党委副书记张林荣介绍,长寨村巴西菇种植基地由乡政府利用扶贫产业子基金投资兴建,建成巴西菇种植大棚50个,目前启用大棚32个,全部种上巴西菇,并按东屯乡“313”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每户以量化过的产业子基金30000元入股,1年享受产业分红3000元)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余立新是长寨村巴西菇种植合作方派驻基地的技术指导员,据他介绍,目前,基地有9个大棚全面出菇,因巴西菇这一品种的特性决定,鲜品保质期较短,菌菇采收后当天就要就地进行烘干处理,以便储存和运输。“我们在长寨村基地建有烘干厂房,只是目前这里的出菇量满足不了烘干线生产,所以今天采完后将运往另一个村的烘干厂房进行处理。”他说。
看着6层菌床上湿润的泥土里密密麻麻长出来的菌菇,熊伟既高兴又有些失落。他表示,大棚建设过程中受一些因素影响,导致菌菇种植晚了一些时间,菌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产量。“不过,每个棚应该可以采收五六批菌菇,八九千斤的产量是有的,品质也不差,明年我们村还要接着种,把50个大棚全部用起来。”熊伟说。
除了种植巴西菇,长寨村还有效利用扶贫产业子基金,发展了西蓝花蔬菜种植和辣椒种植产业,通过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巴西菇产业带动13户,西蓝花产业带动12户,辣椒产业带动10户。产业利益联结覆盖了全村3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而且分红已提前分发给了他们。”熊伟介绍道。
扶贫产业发展的目的是惠农富农,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前线阵地之一,长寨村正集中水土丰饶的“攻坚拔寨火力优势”,以“三权”促“三变”推动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规模化发展种植产业,积极引导大量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产业发展、就地务工、产业分红等渠道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9000元,正朝着小康村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