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主旨报告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会议邀请了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利群,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胡清秀、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等专家围绕新时期 惠农政策对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机遇、我国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进步,以及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等内容到会做了精彩演讲。
会上,张利群教授提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多年来国家重点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鼓励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国家政策连续、优先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农产品。
他强调,脱贫攻坚战还有两年时间,巩固期也有两年,共计四年时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规定,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2018年国家扶贫资金投入1061亿元,扶贫专项资金6000亿元。财政部今年拟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同比增长18.9%。食用菌企业是国家脱贫的主力军,要用好扶贫产业政策。开发食用菌渣循环经济产业,为发展绿色、功能性农产品提供高效有机肥、蚯蚓鸡蛋。同时,作为规模大效益好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应该注重以食用菌袋培育为核心、推进规模化栽培、加工、食用菌渣资源化利用、销售、休闲产业集群建设,并和县政府一道共同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三产融合先导区等大项目。
胡清秀研究员谈到,我国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栽培品种多样化、栽培原料资源化、栽培模式多样化、机械设备自动化、栽培设施专业化、栽培工艺精准化、环境控制智能化、产品加工精细化等方面,目前食用菌产业内部不断分工细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不仅形成了从菌种研发、培养,生产栽培,后期产品加工、 冷藏运销完整产业链。而且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效应 不断放大。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食用菌产量、产值逐年增长,成为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但距离强国还有一段距离,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研发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研发力量不强、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设备、设施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深加工技术不够,以及产业链短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未来食用菌产业科技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撑。食用菌传统栽培模式和工厂化生产仍将并存,品种多样化、新型基质开发与高效利用将成为趋势,生产工艺轻简化、产品增值与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智慧农业将融入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来”。胡清秀研究员最后说道。
张玉亭研究员在会上介绍,河南省是种养业大省,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省小麦、花生、食用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食用菌在种植业中排第四位,自2002年连续十五年产量、产值居全国首位,2017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519.1万吨,占全国3712万吨的13.9%;产值387.4亿元,占全国2721.92亿元的14.2%。2018年仅河南西峡县出口11.8亿美元。河南全省出入境检疫局统计2017年出口香菇达87.6亿元,同比增长21.2%,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
他提到,河南省食用菌科研体系作多年来为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在省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重点示范香菇、平菇、双孢蘑菇、毛木耳等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科研成果7项,地方标准2项,示范平菇、香菇新品种4个,引进示范优良品种28个,引进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等轻简化栽培技术4项。
张玉亭研究员表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科研方向分两步走:起步阶段:重点是建立菌种保藏、鉴定评价、条件改善、人才集聚;起飞阶段:重点是建立新方法、应用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诱变技术)、工程化配套、学科分化,有效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据悉,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主旨报告会是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大会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主办。会期为期三天,以“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销对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将举办产品展示、专题研讨会、新产品新技术路演推介、主题报告、参观考察等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