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侗菇菌业公司基地里,工人们顶着烈日,忙着清运田间的废菌棒,为下一轮秋季黑木耳种植腾地。
小小一项黑木耳种植,大户产业旺、有带动,村集体经济更是生机勃勃,普惠困难群众。与侗菇菌业相邻的中华山村集体经济食用菌基地,数十名工人或清理菌田杂草或清运废菌棒,旁边一幅“集体经济‘622’模式发源地”标语尤为显眼。
原来,早在2015年,中华山村村支两委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引进黑木耳产业以来,便组建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以1000万棒黑木耳开启了小山村的产业之路。
中华山村黑木耳产业试水成功,2016年6月29日,对于中华山村群众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村172户贫困群众,领到了第一笔产业分红金,每户1500元。所谓“622”,正是中华山村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大胆探索出的将集体经济纯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级积累、2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员奖励的产业模式。
通过利益联结,不仅贫困群众享实惠,村集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更足。
近年来,万山区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全力铺陈绿色产业,选优培强,种、销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黑木耳种植便是其成熟绿色产业之一。
靠着食用菌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路的敖寨乡,是万山区食用菌生产核心区,而黑木耳是其种植量最大的菌类品种。侗菇菌业等企业的稳定发展,中华山村集体经济黑木耳产业的成功,乃至全区食用菌产业的壮大,这背后,都离不开区委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大力引导、扶持。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低产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需要让农民掌握技术,并用好技术。对于长期埋头传统种植方式的万山农民而言,要摒弃“祖传生计”,发展黑木耳,急需补技术课。
2015年,万山从山东寿光引进贵州九丰农业。2017年,万山区委政府又以每年200万元,从九丰农业聘请10名骨干型技术员,到万山区10个乡镇挂职任科技副乡长,专门为农村蔬菜类种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有了技术支撑,万山黑木耳产业发展顺利,不到5年时间,从无到有,年产量数以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