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麓扎兰屯市,有一个美丽的小镇——蘑菇气。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近几年,借“林”发力,做足“食用菌”文章,靠蘑菇产业为群众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蘑菇气”为汉语、鄂温克语混合语,意为“盛产蘑菇的地方”。这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蘑菇、榛子、蕨菜等野生山产品种类繁多、蕴藏量大。
每年八九月,丛林里到处弥漫着蘑菇的芳香,有大腿蘑、黄花蘑、变色蘑、榛蘑、花脸蘑等近20个种类,给当地采摘的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家住惠凤川村的66岁吕景林,老伴卧床不起,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比较困难。到了采摘季,他每天清晨穿上水靴背着筐,天刚放亮就到山上采蘑菇。
吕景林每天能采三五十斤,下山简单分类后,蘑菇就会被小商贩收走,一天平均能赚200多元。
农忙种粮食,农闲采蘑菇。像吕景林一样,采摘季节村民们几乎全镇出动,大多村民靠卖蘑菇收入可达3000多元,高的突破1万元。仅采摘蘑菇一项,全镇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这么多优质的蘑菇被采下山,农民如何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蘑菇气镇的做法是打造一条产业链。
张国昌是国昌农副产品收购合作社负责人,是镇里5家收购野生菌企业之一。
“本地产的蘑菇全身都是宝,品质最好的可以做整株速冻,稍好一些的做切片,一般品质的做切块,就连‘泥角子’烘干后也照样有人收购。我们的蘑菇目前主要销往云南,出口亚洲、欧洲等地区。”张国昌说。
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可加工生产食用菌干品800吨、速冻2000吨,辐射带动600多户2000余人,近2年每年带动130户左右贫困户就业。
朱富是小商贩中的一员。以前没有合作社时只能小打小闹,收购来的蘑菇处理不及时当天就会变质。现在有了合作社的生产线,不论什么时候下山蘑菇都有人收。每年不到2个月的收购季,朱富就能收入1.5万至2万元。
在蘑菇气镇,像朱富一样收蘑菇的小商贩有几百人,既服务了采蘑菇群众,个人又有了可观收入。
合作社带动了群众就业,13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里变身为工人。于玲是易地搬迁户,住在镇区集中安置点。在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帮助下,于玲到食用菌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增收脱贫。
“在合作社上班,一天收入200元左右。算下来,每年的劳务费和分红加起来能有1万多元。”于玲说,发展蘑菇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她还买了小汽车。
野生食用菌原材料精加工的季节性较强,蘑菇气镇从长远出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签订购销合同、承租返包或以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现金等形式入股,大力发展人工食菌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蘑菇气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建起食用菌园区,并在东南西北中5个村进行布点,建设了5个食用菌生产基地,确保一年四季增收。
湾龙沟村今年建了3个滑子菇种植大棚。村第一书记卢俊洋介绍,一个大棚可以有6万元收入,大棚分别租给村里3个致富带头人,条件成熟后再推广至全村。滑子菇一年可生长2季,每棚一季上缴租金2000元,这成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途径。
到了滑子菇采摘期,村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金龙、李晓玲夫妇是第一批进入滑子菇大棚进行采摘和修剪的村民,仅仅20多天,每人就有2000余元收入。像于金龙两口子一样,在滑子菇大棚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