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秸秆资源丰富,据估算,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2021年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6%以上。
食用菌能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以吉林省为例粗算一笔账:2021年,吉林省产生农作物秸秆4063万吨,如将其中5%用于食用菌生产,即利用200多万吨秸秆,就可生产至少150万吨的食用菌干品。按照每吨食用菌干品含有19%-40%的蛋白质计算,相当于增加了28-60万吨的蛋白质、56-120万吨的瘦肉、250-530万吨的油、750-1500万头猪、72-180万吨的鸡蛋、336-720万吨的牛奶。不仅如此,生产食用菌后的菌渣可用于有机肥改良土壤,转化为生物炭修复污染物,还可用于饲料发展畜牧业。发展秸秆菌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发展低碳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发展秸秆农业,应做到三强:
一是强政策。国家应加强秸秆菌业的规划引领,对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腐菌、利用废弃树木枝条和以草代木发展木腐菌给予政策补贴;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一馆五库”保育体系建设,加强秸秆菌业的广适性、工厂化栽培菌种的科研攻关和选育推广;将用于秸秆菌业生产的智能化设施,尤其是适用于农户集群生产的菌物轻简化栽培设备、智慧菇房,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二是强低碳。根据国内外碳交易规则,开展食用菌产业碳排放规律研究,探索秸秆菌业“碳中和”与“碳平衡”复合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建立集约化标准化、低碳化、数智化、绿色生产体系。在食用菌主产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碳票制”试点,让秸秆变“碳票”,“碳票”变“钞票”,增加菇农和集体经济收入,助力“碳中和”与“碳平衡”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三是强加工。我国食用菌虽然产量居世界之冠,但产品加工率仅6%,其中精深加工不到10%,而美欧菌类加工率为75%,其中精深加工为90%。强加工已成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从科研投入、设备制造、工艺技术、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食用菌加工赋能,用科技的“魔法棒”点菌成“金”,让食用菌变零食、变饮料、变燃料、变保健品、变药品、变日化品……实现食用菌的“七十二变”,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来源:中国农村网 农村工作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