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显示:中国农户行为出现八大可喜变化
发布时间:2003-07-0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中新网6月30日电 1998年底,中央提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官方人民日报今天指出,调查分析显示,中国农户行为正出现八个令人欣慰的变化。
变化之一: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显见成效
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下降的幅度全国平均虽然仅为1.1%(根据2万多个农户汇总计算,下同),但种植业内部结构性变化表现明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8年人均1.98亩调整到1.84亩。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调减幅度为17.7%,西部地区调减了5.8%,而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减幅为0.7%。
变化之二:大宗农作物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遵循价值规律和自然法则,农民自主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全国小麦、稻谷和棉花播种面积调减幅度,分别达到了21.4%、15.7%、20.1%。其中,作为小麦主产区的中部地区,下降幅度达到34.0%;稻谷播种面积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大幅度调减的结果;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作为棉花主产区的西部地区棉花播种面积下降了58.6%。玉米、大豆、油料、糖料和烟草播面适应市场需求,朝着有利于增加收入的方向发展,分别增长10.4%、3.7%、23.6%、17.4%和101.1%。
变化之三: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
种植业生产正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中部地区无论作为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地位更加突出。4年来,除小麦的生产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品种的生产份额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稻谷、玉米、大豆播种面积在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5%、51%和79%,均比1998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棉花的播面比重为41%,提高了9个百分点;油料的播面比重为57%,提高了7个百分点;糖料的播面比重为40%,提高了17个百分点;蔬菜的播面比重为76%,提高了55个百分点。
变化之四:大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趋势明显
就全国而言,水产品、奶类、禽蛋、牛羊肉产量大幅度增长,猪肉产量基本持平,林产品产量略有增加,禽肉产量有所下降。东部地区水产品、奶类、禽蛋、牛羊肉产量明显增长,猪肉、林产品、禽肉产量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禽蛋、牛羊肉产量大幅度增长,水产品、奶类、禽肉产量略有增加,猪肉、林产品产量有所下降;西部地区持续全面发展。
变化之五:农户更多投工于农外产业和外出就业
广大农民积极开拓就业门路,家庭经营投工量全面下降,农外经营投工和外出就业投工稳步提升,农村经济渐趋多元化。4年之中,家庭经营投工总量由人均99.6个下降到93.1个,下降了6.5%,但中部地区投工量由人均66.3个上升到86.0个,增长了29.6%。其中,种养业人均投工下降23.9%(其中粮食作物的投工下降了15.7%),工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投工略有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3.0%、2.5%和8.2%。家庭经营外投工和劳务投工显著上升,增长幅度分别为26.9%和70.0%。
变化之六: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伴随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人均总收入由1998年的3849元增加到2002年的4568元,增长18.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增长了189元,但其占人均家庭总收入的份额由71.6%下降到65.7%,下降了5.9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42.4%下降到34.5%,畜牧业收入比重由16.2%下降为15.9%。
变化之七:外出就业和经营企业收入增势强劲
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外出就业势不可挡。2002年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到19.4%,比1998年提高8.6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外出就业劳务收入780元,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12.0%增加到17.1%。4年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68.4%,为家庭人均增收贡献317元。
变化之八:农民税费和各种摊派支出明显下降
国家开发西部地区和启动农村税费改革等扶持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2002年平均每个农民上缴村组集体的支出为38.3元,比1998年减少37.8元,比2001年减少20.4元。中部地区减负最为明显,人均减少290.3元;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47.8元和25.1元,分别减少27.8元和25.2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