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小蘑菇产业越长越大
发布时间:2004-07-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年来,河南省夏邑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把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前景好的食用菌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目前,全县已发展食用菌专业村83个,专业户4200户,带动从业人员2万余人,食用菌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产值⒈6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4000余元。可以说,食用菌已成为该县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那么,该县的食用菌产业是如何长大的呢?
政策驱动。在发展食用菌初期,农民存在着政策不明、信息不灵、技术不高、资金不足、营销不畅等问题。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夏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食用菌生产领导组,组建了食用菌生产办公室。在服务食用菌生产上做文章。一是加大政策宣传;二是给予物资扶持。为解决菇农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该县对发展5万袋以上的农户优先协调贷款,发展10万袋以上的村无偿配备生产设备1套。近年来,该县共发放食用菌专项贷款3860万元,无偿提供粉碎机、装袋机等60台(套)。三是搞好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兴农网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科技推动。在食用菌产业刚起步时,由于农民缺乏相关技术,部分菇农的一个食用菌大棚还卖不到一万元,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技术难题,该县科协积极协调,全县成立了多个食用菌协调会和技术协会,各乡镇专业村成立分会,对会员统一建档立卡,每年聘请食用菌专家举办大型技术报告会二三次,每个食用菌重点乡镇配备2名技术组长,集中发展50户以上的村配备1名技术人员,对菇农进行跟踪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由于技术指导到位,目前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菇棚产值4万元左右。
示范带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县车站镇程大庄村的程丕七,就从外地引种蘑菇,当时1平方米产菇20公斤,产值80多元,其收入是种植其他同等面积农作物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他的影响下,该村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种植专业村。同样,车站镇在该村的影响下,很快成了蘑菇种植专业镇,短短几年时的间,该镇就由初期的115座立体大棚,发展到目前的1100座,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收入601元。在车站镇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已形成车站、王集、杨集等为主的蘑菇生产产业区。
龙头拉动。由于食用菌不利于保鲜、储藏等缺陷,为使菇农减少损失,该县一方面积极引导菇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食用菌发展技术合作社”,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菇农结成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食用菌产业,大力扶持以食用菌为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对其对行深加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几年来,该县已先后建成了中州食用菌开发公司、金土地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龙头加工企业,同时引来山东九发食用菌公司,周口润棚食用菌公司等购销企业6家。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年加工罐头能力达6000吨,实现税收460万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