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4-12-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报12月17日讯】眼下是食用菌生产旺季。连日来,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
园区内,员工们正忙着拌料、装袋、接种、杀菌。县食用菌办公室徐立胜相告,自
10月以来,园区内以碧盛、石龙、百康为首的几家企业已生产金针菇、秀珍菇
500多万瓶(袋)。
墨守成规,农民种菇由热变冷(小标)
二十年前,常山食用菌发展到顶峰。1984年“常山猴头菇”在北京打响后,该
县食用菌产量、产值、效益连续6年翻番,1988年猴头菇产量达2200吨,1991年金
针菇产量达7000吨,居全国县级之首。与之相比,近年来该县食用菌生产有点“冷
”。
何家乡曾是闻名全县的食用菌生产强乡,其中江源、何家、樊家等村曾有70%
的农户栽培食用菌,各村食用菌年收入均在100万元以上,而今冬该乡栽培食用菌
的农户却很少。江源村现只剩下江平平一户还是在天津市种菇。村主任洪厚良原来
也是个老菇农,如今却洗手不干了。农民不愿种菇、不想种菇的原因何在?洪厚良
说:“栽培食用菌有一定的风险,如今每袋成本需0.5-0.6元,比过去高出一倍;
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灵,种起来又担心销路。”
厂方定产定销、上门收购、技术人员下村辅导——芙蓉乡岭上埂村的老菇农们
对十几年前的食用菌生产模式记忆犹新,可如今生产、销售全靠自己把握,行情摸
不准就会亏本,哪还敢盲目发展?据了解,这个昔日食用菌专业村,也有多年没人
种菇了。
1992年到1998年,常山食用菌产业持续滑波,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好菇渗水
、互相压价、自砸牌子等现象,效益急剧下降。全县24个乡镇食用菌基地只留下湖
东、何家两乡部分农户栽培,全县食用菌栽培量跌到200万袋。
提升产业,生产向园区集聚(小标)
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黄良水介绍,2001年3月,常山县投资创办食用菌科技示
范园区,通过引进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碧盛、石龙、百康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率先入驻园区。“石龙”入园后把
200吨盐渍猴头菇和猴头干品销往台湾与日本,还抓住商机,投资100万元增添了装
袋机、拌料机、温度数据记录仪和节能烘干设备等,栽培秀针菇300多万袋。这种
机械化操作、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方式为企业增加了活力。县食用菌研究所
入园时,原是3万元注册资金,现已发展成500余万元固定资产、占地46.9亩的农业
龙头企业。目前该园区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起1600多平方米实验大楼、1000平
方米菌种生产车间、9700平方米菇房和1000平方米工厂化生产大棚,年生产菌种
100多万瓶,优质菌种供应率占全县的80%。
与此同时,白石、招贤、新昌三个乡镇也分纷纷建起食用菌园区,其中招贤、
新昌两个园区的38户农民今冬已生产金针菇、猴头菇134万袋。菇农户均纯收入达
到1.8万元。
重振雄风,关键仍在引导扶持(小标)
11月初,该县出台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凡在该县境内从事食用菌规模生产经
营的农户、企业或在县外建基地的常山籍农户,年栽培常规品种食用菌总量2万袋
以上、50万袋以下的大户,给予生产成本贷款利息50%的补助;50万袋以上的大户
和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对新建年栽培量10万袋以上、建筑投资10万元以上的乡
镇园区,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新发展深加工企业年生产规模达100吨的,给
予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补助。对出口加工企业,按县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对年销售鲜
菇500吨以上的贩销大户和食用菌年栽培总量500万瓶袋以上的强乡镇、100万瓶袋
以上专业村,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人员分析,企业与农户“联姻”,“企业+园区+农户”模
式能将技术辅导延伸到户,帮助菇户解决场地、资金、信息等困难。新昌乡黄塘村
、新锋村通过集体流转土地,建造标准菇房,然后统一租给农民种菇,今冬该园区
35户农民栽培了110万袋金针菇。
据悉,该县现有菇农约6000人,大多依托8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县食用菌年产
量达到2万吨。(记者 周华诚 通讯员 朱爱良)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