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6-0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往年三夏时节,一弯三折挥镰割麦的农民忙碌又辛苦。可是今年,河南省新野县不少农民却镰刀高挂家中,出门做起了生意。
在城郊乡花陂、关场、芦庄、胡营村交界处,金浪滚滚。50多台收割机在“麦海”中来回奔跑着,上百辆运麦的车子,把成袋的麦子装上车,运向家中。长达3公里的麦地头上,张着一个个帐蓬,撑
起一片片荫凉,荫凉下的小食摊引来操着山西、河北口音的“麦客”们围桌而坐,边小憩边就餐。麦田里来往着一辆辆脚蹬三轮车,把啤酒和各种饮料送到收麦人的手里。
这些“生意精”,大多是附近几个村的农民。他们今年的麦收任务,由外地来的“麦客”按照一亩地30元钱的劳务费承包了去,自己不用挥镰割麦,却腾出手来做起了生意。
正在炸油条的方立礼师傅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在县城里,油条一公斤卖4块钱,到麦地头上一公斤只收3.2元钱。早上5点开火,晚上7点多钟收摊,一天净收入250多元。”
在一个卖茶的帐篷下共有6张小桌,全已挤满了人。让人惊诧的是,茶水里没有茶叶,而是用菊花、二花、竹叶、莲子心、枸杞、生地、甘草泡成的。女“老板”解释道:“天气热加上人们干活流汗多,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俺在茶里用上些保健药物,虽说价格贵了点儿,可对身体有好处,‘麦客’们称它是本地的‘可口可乐’。俺一天约卖1500碗,毛收入180多块钱哩!”
据县里主抓农业生产的一名副县长告诉说,全县共有10多万个种粮户把自己麦子的收打、麦地的耕作任务包给了外来“麦客”,而自家却外出经商、打工巧打时间差,巧挣麦客钱。平均每人每天收入150元以上。
河南省新野县委通讯组:齐国强
平菇乐了菇农心
“一斤一块一?一块一就一块一,你们的平菇,我全要了……”日前,在新野县五星镇马庄村食用菌交易市场,一位操着湖北口音的中年人迫不急待地向周围的卖菇农民喊道。几十位菇农开心地笑了,因为他们卖的平菇已由一周前的每公斤0.7元涨到了现在的2.2元。
五星镇地处豫鄂边界,辖区人口5.2万多人,耕地7.1万多亩,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乡镇。近年来,镇政府着力引导当地农民,利用废弃的秸杆、玉米棒芯等废弃物,大兴废物再利用工程,搞起了食用菌种植,种类以平菇、双孢菇、香菇、鸡腿菇等为主,年均种植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该镇在方营、王葛庄、张楼、马庄、判官庄等12个行政村均建有食用菌大棚生产基地,并在方营、马庄、判官庄3个村建起了菌菜交易市场,年均销售食用菌6千多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镇人均年增收500多元,成为豫西南有名的食用菌大镇。春节前后,由于湖北、安徽、陕西等外地客商的抢购,致使平菇价格一路攀升,由去年12月上旬每公斤0.7元涨到了现在的2.2元,有时甚至涨到了每公斤2.5元。即使这样,产品还是供不应求,有些种植大户一天就能卖3000多元,使菇农的心里乐开了花。镇人大代表、马庄村村支书刘天祥高兴地告诉笔者:“俺村今年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结对帮扶下,80%的农户都种有平菇,照这行势,每家的收入最低在5000元以上。”马庄村平菇种植专业户马少军斩钉截铁地告诉笔者:“下一年,俺还要响应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眼下,该镇食用菌日均交易额在6万元以上。
河南省新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 高德平
“谢谢北京来的科学家!”
——科技联姻膨大新野土豆产业 全县农民一季“刨”出1亿元
“地还是6亩地,人还是4口人,钱却比去年多挣了6000多块!”河南省新野县前高庙乡河北村农民赵占军乐呵呵地说:“这还没算土豆秧掩青的肥料帐,等于往6亩棉花地里上了一、二百斤复合肥,这真该好好谢谢北京来的科学家!”
在新野县,象赵占军靠脱毒土豆增收致富的农民已有3万多户。今年5月,全县10万亩脱毒土豆总产达到8.5万吨,总产值1.054亿元,亩均效益996元。该县在中国农科院的指导下,着力培育出脱毒土豆这一新兴支柱产业。
地处豫西南的新野县是刘备、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发祥地。全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自然资源匮乏,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只能在人均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县委、县政府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四方请诸葛,八面借东风,寻策问计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认真分析了新野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认为该县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气候和水土条件都很适宜土豆生长。同时,又临近不产土豆的南方诸省,具有开拓销售市场的区位优势。因此,建议该县大力发展脱毒土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和蔬菜研究所所长杨纪磙亲自带领土豆专家来新野实地考察,经过科学分析,调研论证,批准了《新野县发展脱毒土豆可行性技术报告》,并责成中国农院蔬菜研究所和郑州林果研究所负责具体实施,并先后派出10多名技术人员,成为新野发展土豆生产的“专家智囊团”。
去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新野有关乡镇迎来了北京来的科学家。他们顶风冒雪,走村串寨,赶在土豆备播前培训技术骨干。全县利用广播、电视讲座,散发科技资料、举办农民夜校等办法,使3万个生产土豆的农户家家有一名明白人。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新野县脱毒土豆公司成立起技术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回郑引薯-5号土豆良种,采用地膜覆盖,提温催芽的方法,使10万亩脱毒土豆赶在2月中旬实现一次全苗。早春2月,新野县土豆生产方内,高产示范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农科院专家的身影。他们不是指手划脚指挥群众干,而是现场操作干给群众看,从揭膜、培土、浇水到施肥、化控、化调,让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村入户,下田入垄。他们帮助新野农技部门成立起钾肥加工厂,生产出脱毒土豆专用肥,不失时机地施入大田。4月下旬,正是土豆膨大的关键时刻,不少农民认为种土豆和种红薯一样不需要浇水。农艺师们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向县委、政府提出建议,由该县派出1000多名县乡干部到集中生产土豆的乡镇,和农民一起赤脚下田,浇水灌溉。大面积的小水浅灌形成了“上有光,下有墒,底部温度适宜”的土豆最佳生长环境,使薯块迅速膨大,并无积水烂薯,赶在5月上旬全部成熟收获,成为北方土豆产地上市最早的县份,赶上卖出好价钱。
与此同时,中国农科院还发挥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及时为新野土豆销售提供可靠的国际国内市场信息,帮助该县成立了脱毒土豆销售中心,组织起专业运销队伍。使全县脱毒土豆源源不断地销往南方市场。
科技联姻,点土成金。县有关领导掰着指头对笔者说,往年这10万亩耕地一年只有两熟,今年种植脱毒土豆后,形成了“土豆--棉花--蔬菜”和“土豆--花生--甘兰”一年三熟的栽培模式。种土豆不仅没有影响全县原有的棉花、蔬菜、花生三大支柱产业,又派生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由于脱毒土豆生长期短,2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收获,前后不到90天,全县农民就从土里“刨”出来1亿元!科学技术是新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