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菌业强农 乡村振兴 我们一直在路上

    菌业强农 乡村振兴 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3第五届全国(嵩县)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

    2023第五届全国(嵩县)香菇产业创新发...

    恶劣气候下食用菌防灾减灾措施

    恶劣气候下食用菌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蓬溪第22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胜利闭幕

    中国·蓬溪第22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

    野生蘑菇,防毒指南

    野生蘑菇,防毒指南

    大球盖菇——素中之荤

    大球盖菇——素中之荤

    绿色南阳:奋力建设生态大市

    发布时间:2005-07-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和渠首所在地,绿色是南阳的主色调,这里山清水秀,地绿天蓝,造化天成。绿色南阳,是大自然赋予这个碗状盆地的一张精美名片。

         而作为一个内陆农业和人口大市,“生态环境优势”与“经济尚欠发达”又构成了南阳的基本市情。在一定历史时期,发展与生态似乎成了一对矛盾。

         当我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摆在南阳决策者和南阳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南阳要加快发展,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南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市三次党代会,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一下子就抓住了事关南阳长远发展的关键。

         市委书记何东成、市长黄兴维进一步阐释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把建设生态大市作为南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在“三市”大旗的引领下,全市上下致力于把南阳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家园,积极探索适应科学发展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实践方式。喜看今日之南阳,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造林绿化成果丰硕,循环经济规模初具,绿色城镇体系蔚成气象,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创造性地改换政绩考核指挥棒,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在2.66万平方公里的南阳大地上,掀起了强劲的绿色浪潮。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

         一位哲人说:“地球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最有效途径。

         南阳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大市,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要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和效率。为此,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决策,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大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在实践中,我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从调整产业结构和清洁生产改造入手,推动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活动,向着“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转变。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但对资源的消耗也最多,对环境的影响也最大。我市运用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创建循环型企业。全市先后关停400多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市内重点控制的一批能源消耗高、生产环节多、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内部循环系统。酒精生产历来是高污染行业,而雄居亚洲酒精生产“霸主”地位的天冠集团,采用酒精清洁生产闭路循环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酒糟、二氧化碳、废水、废渣等实行资源化再利用,使上游产品的废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基本实现了“吃干榨净”。该企业一举甩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在此基础上,我市还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共生互用的产业链,使进入园区的企业能够达到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从而实现园区产业生态化、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基本做到“零排放”。位于千里淮河源头的桐柏天然碱生态工业园区,以对碱化工系列产品深加工和对“三废”综合利用为突破口,通过推行先进工艺,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热———电———碱———粗碱———养殖”一体化及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保护淮河流域环境作出了贡献。

         农业处于资源利用的初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链条。目前,我市生态农业最主要的标志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秸秆养牛,即以牛粪为原料生产食用菌,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废渣用作肥料还田等模式。一些县区还探索出了“养猪———养鸡———水产循环养殖”的立体产业链条,形成了“塘上猪鸡鸭,塘内养鱼虾,四旁林果花”的生态农场。我市还着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推动农产品多极转化增值。新野、宛城、卧龙、社旗、内乡等地的农业生态示范园,以畜禽养殖、有机肥料、无公害种植、再生能源为一体,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总体上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旅游是南阳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支点。我市围绕宝天曼这一世界级品牌,着眼大旅游,立足高品位,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建设,通过整合内乡、西峡、淅川、南召等县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局面,“大宝天曼”正走出盆地,走向世界。我市还把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果园、菜园、渔场等,拓宽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

         目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已经显现,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三大循环系统初具形态,正从清洁利用(小循环)、生态园区(中循环)、市域经济(大循环)三个层面撑起南阳的生态经济。

         坚持“三头并举”构建绿色城镇体系

         其实,南阳提出建设生态大市的目标,完全是顺应国际绿色革命的浪潮,水到渠成而为之。

         这是因为,早在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之际,我市就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双阳工程”(“双阳”指南阳和襄阳,“双阳工程”指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一项工程)的机遇,立足于自然生态的保护,绿色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在城镇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生态化发展的路子,引起全国关注,被誉为“南阳模式”。 而绿色城镇体系的提出,南阳更是开了全国先河   2000年,北京大学和南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研讨会,国家10个部、委、办的领导,北京5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在会上普遍认为,“南阳模式”的实质是构建绿色城镇体系。

         所谓绿色城镇体系,就是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把绿色环保型产业作为支撑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城镇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绿色产业;二是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广生态游;三是保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生态退化;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构建绿色城镇体系提出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南阳2.66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头并举”,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依托、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树立城市生态共生理念,运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生态系统。把白河确定为城市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构筑以白河生态回廊为依托、市区6条内河相互贯通的水网格局;以独山森林公园为依托,构筑城市内外两大绿环,建立山、水、林、田、城有机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树立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着重把握城市更新改造、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对2.5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5平方公里的内河沿岸区域、20多个城中村,进行统筹规划和更新改造。按照近期12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远期4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目标,高起点、前瞻性地制定发展规划。按照“一山一水”(独山森林公园、白河公园)“三纵三横”(独山大道、人民路、北京路,312国道、光武路、滨河路)、“四个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园区、行政新区)的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实现由单中心发展向组团发展的突破。为确保城市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中心城市正围绕“四城联创”(国家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的目标,奋力冲刺。

         在县城建设上,发展定位始终贯穿绿色环保思想。各县根据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形成特色的指导思想,着力建设具有山水园林风格的生态城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心城市白河治理的启发和诱导,11个县市根据河道穿城、绕城的特点,大做水文章,实施了堤、路、桥、水、林、灯等综合整治,筑起了橡胶坝,蓄起了碧波湖,建起了情趣各异的滨河公园、滨河大道,无一不成为城市建设的精品和亮点。

         在小城镇建设上,我市坚持走“一镇一品、特色兴镇”的发展道路,把小城镇环境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的原则,引导人口、资金、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加快城镇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目前,全市具有鲜明特色的以香菇、花生、水果、辣椒、畜牧、玉雕、商贸、服装、旅游等产业为支撑的乡镇已超过乡镇总数的60%。

         为丰富小城镇内涵,赋予小城镇灵魂,提高小城镇品位,我市还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围绕旅游搞服务,相继建成了20多个富有文化内涵、自然风光优美的中州名镇,使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城镇与人口、人口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如具有独特人文优势的淅川县荆紫关镇,依托老界岭森林生态旅游区的西峡县太平镇,依托宝天曼风景区的内乡夏馆镇、七里坪乡,以及正在围绕南水北调渠首大打旅游牌的淅川九重镇,等等。从实施“双阳工程”到确立绿色城镇体系,再到生态大市的提出,可谓一脉相承。遵循这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南阳整个社会正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斩断污染根源保持山清水秀

         围绕“保持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生态局面”,多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南阳环保世纪行”,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零点行动”、“飓风行动”、“春雷行动”等。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0人次,反复检查排污企业2000家,纠正违法行为500起,分别对32家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经济处罚和限期治理等措施。对少数屡查屡犯的企业,市政府还派出督查组进驻有关县市区,严厉打击。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的“井口”,保护好环境直接关系到中线工程的成效。2003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首都成功地举办了“丹江情”大型宣传活动,以提高和强化南阳人民的源头保护意识。我市以“为京津及受水地区人民送上放心水”为政治责任,提出“倾全市之力,保一库清水”的目标。

         为保护好水源地,市环保局牵头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实施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规划》,筛选了171个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涉及项目资金近90亿元。同时投资300多万元筹建了丹江口水库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2003年底,库区水质已实现自动监测,数据通过卫星同步传输到北京。

         自1996年以来,我市有计划地对全市800多家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实施了强力关闭,对酿造、造纸、制革和制药等280多个重点污染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整治,敦促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改造,有效控制了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6年减少了50%左右。2003年开展的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活动,关闭淘汰了59家重点排污企业,对25家不稳定达标企业实施了停产治理,11家企业被列为搬迁、转产对象。其中,位于调水源头的淅川县泰隆纸业公司,虽然规模已达4万吨,但仍将其列入搬迁之列。对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内的355家小选矿、小石墨、大理石加工点、畜禽养殖企业等分别采取关闭、取缔、淘汰、搬迁和治理措施。今年春节过后,市政府又开展了专项行动,对汇水区域内的违法小炼钒和小选铁矿点强制进行了取缔。牺牲了小我,服务了调水大局。

         在搞好整治的同时,我市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是违反产业政策和违规建设的项目,环保部门一票否决。“九五”以来,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内没上一家重污染工业企业。另一方面,为减轻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库区的污染,积极推动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淅川、西峡两县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在得力措施的保护下,丹江口库区水质多年来一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符合南水北调调水要求。全市污染防治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创建园林城市实现绿色梦想

         将南阳建成生态大市的美丽梦想,激励着全市人民大打造林绿化攻坚战,探索城市绿化新途径。

         去冬以来,全市植树1.33亿株、造林132.19万亩,是历年来植树最多、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

         这只是我市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九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大面积造林417万亩,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林木覆盖率由1993年的23.75%、1998年的28.82%提高到了2003年的34.51%,10年净增10.76个百分点。我市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每年发展经济林面积在20万亩以上,目前经济林总面积达360万亩,特别是近年来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迅猛,面积已达到200万亩;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林业产值连年位居全省省辖市首位。

         依靠科技兴林,我市林业工程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应用率达到90%以上。南阳是全国惟一一个地级“科技兴林示范市”。

         今日的南阳,处处生机勃勃,绿意满眼。

         在中心城区,一个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一良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南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量的跨越和质的飞跃。

         1997年,我市夺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翌年即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7年的力量积蓄,今年,我市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发起冲刺。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政府领导,多部门、多单位、多方位、全社会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推进工作,取得争创实效,我市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与文明城市结合起来,成立了“四城联创”指挥部,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部门负责和三区联动的工作责任制,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美化市容市貌,努力实现创建目标。

         我市在独山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入市口、环市林带等部位大量植绿,构建完整的环市绿化圈,为南阳城外围扎上七彩巾;创新城市建设理念,以水为媒,以绿为主,沿白河公园打造亮丽的城市生态轴;对城区主要道路的沿街单位实行拆墙透绿,并优化布局;规划14个街头游园,重点抓好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建设;抓好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工程,力促社会绿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同时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实现“绿、洁、畅、亮、美”的目标。

         如今的南阳城,绿化档次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逐步形成,山水园林城市雏形清晰展现。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白河公园为核心,以独山森林公园和环市绿化带、林地为依托,以公园、游园、广场、风景区和街头绿地为点,以城区河道和道路绿化为线,以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宾馆、学校及社会绿化为面,点线面结合、树花草并茂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

         一个生态大市正在逐步崛起,我们离实现绿色梦想的目标,也愈来愈近。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