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京山县木植香菇与生态变奏曲
发布时间:2005-12-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从今年10月1日起,湖北省京山县三阳镇为保护林木资源,开始在全镇全地域实行三年禁伐,严禁一切林木采伐活动。从此,兴盛数十年的砍树种菇产业在三阳开始滑坡、退位,不再唱主角。
现在,行走在三阳镇的村村湾湾,“要想致富快,培植板栗带”、“家要快富,种板栗树”、“产业兴镇,板栗富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从山上到山脚,从路边到村落,除了板栗树,还是板栗树。
香菇、板栗主次地位变换的背后,是一条耐人寻味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
地处大洪山麓的京山县三阳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椴木香菇,是驰名海外的京山“燕”牌香菇主产地之一。这个镇的椴木香菇高峰期年出口创汇达300万美元。靠香菇产业的拉动,三阳农民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用于椴木香菇生产的栎树资源几近枯竭。尝到香菇甜头的三阳农民,对种植香菇的热情却有增无减:袋料香菇种植新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椴木香菇必须是栎树才行,而靠木屑装袋种植的袋料香菇,不挑食,什么树都“吃”。鼎盛时期,全镇90%以上的农户种植香菇,袋料香菇循环数达到500万袋,仅此一项全镇年创收3000多万元,农民每年人平增收1000多元。
一边是农民日渐鼓起的腰包,一边是水土流失日甚一日的秃山光岭。“吃树”产业在为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植被破坏、林木锐减、山洪常发的严重后果。
高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们意识到,不能用明天的资源赚取今天的开销,透支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最愚蠢的消费方式。三阳镇从2001年起通过政策调控,使全镇香菇产业开始以每年100万袋的数量递减。随后,吊销关闭了具有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资格的“吃树”企业2家,销毁了生产食用菌母种的设备。
据介绍,到2006年,三阳镇袋料香菇将基本停止生产。届时,全镇每年可节约林木资源1万多立方米,同时让三阳的绿化率年均递增近2个百分点。
限制林木采伐,控制香菇生产,保护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农民增收。为了弥补农民由此造成的损失,三阳镇开始大力推行板栗富民计划,变过去的伐木为今天的营林,引导农民在山上建“绿色银行”。
三阳镇先后承办了南方栗区板栗深层开发研讨会,举办了两届三阳板栗节,请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和国内外板栗经销、开发商齐聚三阳,为板栗的深层开发出谋献策。镇农产品经销公司依托本地化优势,网络走村串户的摩托车收购队伍1400多人,本地坐地商贩200多名,100万元以上的板栗运销联合体11个,年经营和销售板栗达2500多吨。
2005年,由武汉客商投资近千万元的两个专门为板栗产业配套的冷藏保鲜库项目落户三阳镇。两个项目建成后,年可保鲜、加工、销售板栗、香菇3000多吨,可以实现该镇农副产品的应销尽销。
到今年10月底,这个镇板栗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5万亩,受益面积达到8万亩,板栗种植农户7000户,板栗总产量已突破4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700余万元,板栗种植农户户平收入超过2400元。到2008年,全镇板栗规模可达到15万亩,板栗户户均收入达到3500元,超过发展香菇生产的收入。 责任编辑:suokaini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