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P> <IMG src="http://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old/news/20071127163810.jpg"></P>
<P> 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正在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下,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辽宁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03年辽宁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稳粮兴油、渔牧倍增、特产翻番”发展计划,省农业厅为此专门制定了食用菌翻番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食用菌开发的工作力度,全省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BR> 一、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BR> 辽宁省食用菌生产的历史比较悠久,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食用菌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呈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BR> (一)栽培面积快速增长?熏食用菌产量同步提高 <BR> 近年来,全省食用菌生产发展迅猛,栽培面积不断扩大。2003年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1.95万亩?熏总产量42.6万吨,总产值达到12.68亿元,纯收益6.4亿元。其中设施面积5.7万亩,占生产面积的47.7%;设施栽培产量达到32.95万吨,占77.34%。全省地栽面积2.22万亩,产量6.8万吨;袋栽数量达到5296万袋,盘栽数量达到1.13万盘。从地区来看,抚顺市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4.4万亩?熏总产量9.49万吨,出口数量达到3.68万吨,居于首位;大连市栽培面积为1.2万亩,总产量为8.84万吨,居第二位;鞍山市栽培面积为1万亩,总产量4.67万吨,居第三位;之后依次为:丹东市栽培面积为1.9万亩,总产量为4.33万吨;锦州市栽培面积为2.02万亩,总产量为3.82万吨。<BR>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逐年提高<BR> 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需求拉动,辽宁省滑子菇、香菇生产发展速度较快,进而促进了食用菌生产结构的改变。代料栽培、地栽香菇、粮菇间种结束了食用菌栽培消耗大量木材的历史,使食用菌生产栽培的综合效益、多茬次效益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使食用菌大面积栽培成为可能。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各种菌类得以全面发展。随着栽培技术的突破,冬虫夏草也在辽宁落地开花。食用菌由过去只有黑木耳等几个品种,发展到现在香菇、平菇、金针菇、滑子菇等十几个品种;产量由过去的2万吨,增加到42.6万吨。从品种结构来看,香菇产量为11.87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7.9%;平菇产量11.60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7.23%?鸦滑子菇产量为9.32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1.88%;双孢菇1.1万吨,占2.58%;金针菇353吨,木耳3110吨,其它品种合计8.4万吨。<BR> (三)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BR>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辽宁省食用菌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以阜新田园为代表的褐菇生产基地,以新宾县、宽甸县为代表的地栽香菇基地,以岫岩县、喀左县为代表的滑菇出口基地,以海城市为代表的花菇出口基地,城市远郊栽培平菇、金针菇的产品基地,以边远山区和大棚栽培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与此同时,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县乡繁育生产用种的菌种生产格局,全省生产各级菌种的单位已达40多家。食用菌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栽培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BR> (四)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加工企业正在崛起<BR>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也呈上升的趋势。目前省内大城市鲜菇需求不断上升,沈阳、大连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市场鲜香菇日批发量平均达12吨以上,鲜平菇25吨以上,比1999年同期增加2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食用菌销往省外数量为19.7万吨,出口数量为7.03万吨,主要出口品种有盐渍平菇、盐渍滑子菇、干香菇、金针菇、S级姬菇和鲜香菇、褐菇,出口前景十分看好。平菇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第一。目前,阜新田园公司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5万元,年内可完成标准栽培车间36个,有效栽培面积21000m2?熏年产量可达2000吨,年产值4000万元,创汇500万美元。沈阳中天生物有限公司、抚顺市金川食品有限公司、岫岩食用菌加工厂、喀左县食用菌厂、东北香菇市场、辽东香菇市场、抚顺三义等以流通、加工为主的企业群体正在发展壮大,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开创了新途径。<BR> ?穴五?雪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显著<BR> 许多农民靠发展食用菌走上了致富之路,年收入超万元已经很普遍,收入10万元以上的也不足为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已经达到10万户左右,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在一些地区,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致富典型和良好效益的引导下,农民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发展食用菌栽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农民自发地外出学习技术,引进菌种,出现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良好发展势头。<BR> 二、食用菌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BR> 目前全省食用菌生产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BR> 一是食用菌品种比较单一,产品质量不高不稳。虽然与以前相比,新近发展了一些新的菌种,但在一些地区,食用菌菌种单一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集中在平菇、香菇、滑子菇、双孢菇、木耳等几个品种上,约占全省食用菌总量的90%以上,除褐菇生产开发速度较快之外,新菌种引进和开发工作进展相对比较迟缓,很难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部分地区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稳,不仅浪费了资源,生产效益也比较低。<BR> 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菌种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辽宁省于近年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强化食用菌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食用菌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理顺,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目前食用菌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或农民不按技术规程操作,导致生产失败的问题经常发生。同时,菌种市场比较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坑农害农事件也屡有发生。<BR> 三是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发展步伐滞后。目前,全省许多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就生产抓生产,对产后加工、储藏等问题研究的不够,食用菌加工业发展慢,初级产品多,精细加工包产品少;在加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多,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企业少;在产品销售方面,依靠外地企业销售多,自主建立销售企业的少,且缺乏名牌意识,没有能够在市场上更多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BR> 四是食用菌生产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虽然,辽宁以东部山区为主的一部分地区已经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生产结构调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大气力予以重点扶持和组织开发,但在一些地区食用菌生产尚处在农民自主发展阶段,还有一些地区食用菌几乎是空白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BR> 三、发展目标<BR> 辽宁省政府已经制定了食用菌翻番发展行动计划,以2002年为起点,利用5年的时间,实现食用菌生产面积、产量和产值翻番。其中2004年,全省食用菌面积计划发展到13万亩,总产量44万吨,总产值14亿元;2005年,全省食用菌面积计划发展到15万亩,总产量51万吨,总产值16亿元;2006年,全省食用菌面积计划发展到17万亩,总产量56万吨,总产值18亿元;到2007年,全省食用菌面积计划发展到19万亩,总产量62万吨,总产值18亿元。全省食用菌行业要实现“四个十”,即重点建设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十大食用菌龙头产业基地,建设十大菌种生产基地和实现十个食用菌生产亿元县。<BR> 四、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BR> (一)工作重点<BR> 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集中产区的县级菌种繁育能力,提高县级菌种厂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菌种繁育能力和地区二级菌种繁育能力,为县级菌种繁育提高二级菌种支持;二是进一步优化食用菌生产布局;三是制定和推广应用食用菌菌种标准和菌种质量标准,规范食用菌菌种质量;四是加强食用菌菌种质量的监测和检测机构建设。<BR> (二)区域重点<BR> 根据全省食用菌的分布特点和自然条件特点,在区域布局上,应重点发展两头,带动中间。按照三个发展区域和一种栽培模式组织生产。<BR> 三个区域,即以东部温湿带菌类生产最适宜区、西部半干旱代料栽培适宜区和中南部平原边线结合菌类生产综合区。<BR> 一种模式,即积极推广以地栽菇类和粮菇、菜菇间作为主体的农田食用菌生产。<BR> 1、集中发展“三个区域”<BR> ⑴东部食用菌生产区。东部山区是温湿带菌类生产最适宜区。充分利用东部山区地域广阔、气候湿润、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营养料丰富充足、菌类产品质量好的优势,突出重点,加快发展。①加快东部菌类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根据国际市场对野生蘑菇的需求,扩大现有的菌类资源人工栽培,实行野生家养;②以宽甸、岫岩、新宾、清原为重点,加快以香菇、滑子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开发,将整个东部山区建设成为香菇生产基地;③加强菌种生产繁育基地建设。在东部地区建设一个全省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繁育基地。<BR> ⑵西部食用菌生产区。西部地区是半干旱菌类代料栽培适宜区。要把食用菌作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走扶贫开发的路子。①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麦秸、棉秸、棉壳等农业副产品资源进行代料开发,发展适合西部地区秸秆类栽培的双孢菇、草菇等菌类生产;②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菌类生产。重点发展滑子菇、双孢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等;③建设二个菌种生产基地,提高菌种生产质量。 <BR> ⑶中、南部平原生产区。充分利用中、南部平原大中城市高度密集,食用菌消费量较大,交通便利、距港口较近等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以特色食用菌为主的产业化生产。推广海城市中小镇的香菇产销出口的产业化模式和城乡结合型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围绕公路边、铁路边和城市边,实行规模开发,推进深加工业的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食用菌高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科技优势,走科技开发之路,努力扩大出口创汇。同时,以沈阳、大连、鞍山等地为重点,发展香菇、平菇等供应城市为主的鲜销种类和冬虫夏草等保健类食用菌种类。<BR> 2、推广一种模式<BR> 即地栽菇类和粮?穴菜?雪菇间作等方式为主的高效益生产模式。在全省的主要粮食产区,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发展地栽菇类、粮菇间作和菜菇间作等高效益种植模式,提高粮食产区种植业的综合效益。 <BR> (三)主要措施<BR> 1、加强食用菌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BR> 根据当前全省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全省食用菌行业要实现“四个十”,即重点建设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十大食用菌龙头产业基地,建设十大菌种生产基地和实现十个食用菌生产亿元县。同时加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在东部山区建设地栽菇类示范基地,比如地栽香菇、平菇,粮菇间作、菜菇间作、果菇间作等示范基地。省农委设立食用菌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东部山区9个县优先发展食用菌生产,重点加强食用菌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菌种基地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菌种质量,通过专业化基地建设,带动名特优新品种的开发。要在搞好香菇、银耳、金针菇等生产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金针菇、花菇、双孢菇等适合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的品种开发,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稳定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形成批量。<BR> 2、强化菌种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 <BR> 在4年内,将建设并完善省食用菌质量监测中心。省食用菌质量监测中心的职能是监督检验全省各菌种生产单位的菌种生产质量,检测食用菌产品质量和菌种质量状态检测,检验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生产条件。省食用菌质量监测中心将作为省农业厅的职能部门,接受省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质量检验认定,其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BR> 3、加强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建设 <BR> 首先加强食用菌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全省整体科研实力,建设一支技术过得硬的科研队伍,搞好技术储备;其次,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工作,及时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菌种和栽培技术,加快技术更新;第三,抓好重点技术示范区建设。通过建设高标准示范区,树立食用菌技术样板,引导和辐射周边地区提高技术含量;第四,抓好技术培训工作。要切实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适当调整服务方向,利用农业部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培训条件,强化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在科技之冬和科技之春培训中要增设食用菌的课程,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大军的科技素质,走科技振兴之路。<BR>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BR> 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加快低水平的小生产模式改造,实现与大农业并轨,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培育和扶持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化经销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树品牌,创名牌,努力扩大我省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的比重。加强食用菌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功能,特别是解决市场的季节性闲置问题,通过发展食用菌包装、加工、贮藏、中转等服务,提高市场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全省食用菌产销信息网络,向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客观的市场供求信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到一个新水平。</P>
<P> </P>
<P> </P>
<P align=right>编辑:黑子</P>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