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2-1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黑龙江畔的嘉荫大地热潮涌动,广大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万众一心谋发展、千家万户奔小康的喜人景象。
农木耳闲时节致富忙。11月26日,记者来到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看到,在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组织引领下,这个村的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发展地摆黑木耳生产。他们一边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接菌、发酵、摆放菌袋上架,还一边你一言他一语地谈论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气氛轻松而热烈。
富民政策涨了农民热情
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致富带头人杨玉玲,2007年种植了21万袋袋栽木耳,纯收入25万元。为了扩大生产,为种植户发展袋栽木耳提供方便,她与村干部万喜合伙投资14万元,建起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菌室。2008年她计划种植26万袋袋栽木耳。为了让富余劳动力在冬季有活干、有钱挣,她拿出3万元资金,雇用了9个民工,目前正在加紧生产袋栽木耳。她说,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袋栽木耳产业,共同走上富裕路。
“看了总书记的报告,我们的心情非常振奋,富民政策让我们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今年,我们村发展地摆木耳300多万袋,喜获了大丰收,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人均收入实现了1万多元……”嘉荫县建华村村委会主任万喜抑制不住内心喜悦,激动地对记者说。
“黑黄金”鼓了农民的腰包
嘉荫县积极探索农民长期增收的新渠道,他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土地和水资源优势,把袋栽黑木耳作为地处浅山区并且耕地较少的乡镇、村屯的重点项目,引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通过加强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了黑木耳产业的加快发展。袋栽木耳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切实鼓了农民的腰包。
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地处偏僻,过去十分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在全县73个行政村中排名始终处于后几位。近年来,村里把发展袋栽黑木耳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当初,村书记王成海和村主任万喜带头投资1万元率先种植了2万袋,当年纯收入就达6000余元。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典型带动,坚定了村民发展袋栽木耳致富的信心,2005年,全村农户种植黑木耳,纯收入189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该村共有62户村民种植袋栽木耳280万袋,实现产值420万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元。
种植袋栽木耳使建华村彻底脱了贫。现在,全村很多户农民都盖起了崭新的大砖房,购买了摩托车和手机等,日子过得殷实红火。在效益的驱动下,今年该村有65户村民种植袋栽木耳352万袋,预计实现产值528万元。
扶持引导实现“村村生产、户户栽培”
为了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嘉荫县突破“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的经营模式,积极扶持引导农民走向专业化、效益化、集约化规模发展,制定出台了发展黑木耳产业扶持政策,发展食用菌给予补贴,农民种植袋栽黑木耳,数量在5000袋以上的,县财政给予500元补贴;袋栽木耳生产总量在100万袋以上的村,县政府在打井、菌锅及喷灌设备上给予全额补贴。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黑木耳产业积极性,2007年全县种植袋栽木耳创嘉荫发展黑木耳以来数量之最,突破1768.4万袋,预计实现产值2542万元。2008年计划发展到5000万袋。
过去,这个县发展黑木耳靠自然生长,农民把这叫“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荫县投入科技、人力、物力等,积极引领农民发展产量高、质量好的“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今年,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一下子就发展“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260万袋。据村书记王成海介绍,这种栽培技术每袋比靠自然生长的地摆木耳增收3-5角钱。今年全县仅发展“全光下黑木耳地摆栽培”就达537万袋,产值860万元,可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30元。
如今,黑木耳带来的富民效应在嘉荫县正进一步扩大,全县逐步实现“村村生产、户户栽培”的目标,黑木耳产业已在促进富民强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编辑:紫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