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3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临江强工、依山兴农,安徽省东至县的发展布局十分明晰。近几年,东至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引“凤”还“巢”掀起创业热潮,开辟了县域经济的新天地。
走“江路”寻求工业突破
八百里皖江流经县境86公里,丰富的岸线资源、便捷的“黄金水道”,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促使东至县把发展工业的主战场放在西北沿江地区,走“江路”、强工业,最有看头的是沿江崛起的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
走进香隅化工园区,但见厂房成片,贮罐车穿梭往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了解,该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并获省政府批准的我省唯一的化工产业专业园,现已集聚各类化工企业30家,总投资额达到20.08亿元。化工园环保状况如何?记者采访得知,这里对进园企业都设置了“绿色门槛”,企业排污不达标决不许投产。园区还正在兴建污水处理厂,严防污染长江。大渡口镇与安庆市隔江相望,该县抓住安庆长江大桥建成机遇,建设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跨江联动,利用近邻安庆人才和技术优势。目前,该开发区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万元,建成投产企业20家。今年该县将在此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为投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沿江园区的兴起,使东至县挺起了工业的脊梁。3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由23户增加到45户,其中72%集聚在沿江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以21.1%的幅度递增。
唱“山歌”主攻生态农业
东至县东南部均为山区,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唱好“山歌”,加快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是该县走活沿江山区“一盘棋”的又一实招。
食用菌是山区近年来新兴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官港镇北城村,记者看到,当地农户采取废物利用,选取农作物的秸秆、下脚料,运用袋料配栽培技术,发展香菇、黑木耳,全村240户人家,几乎户户都是专业户,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北城经验”很快在14个山区乡镇推广,全县种植量连续4年成倍增长,食用菌专业户已增至3290户,户均生产量已达2.13万袋。今年,该县食用菌总产达到7000万袋,鲜品产量近7万吨,生产规模跃居全国前列。
突出特色、规模开发,山区生态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西湾乡主攻竹业发展,毛竹面积发展到2.6万亩,全乡人均占有量达5亩,现已被评为“安徽竹乡”,仅竹业一项,该乡农民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利安、木塔、花园里等乡镇走以茶富民之路,开发的“马坑源口”、“天鹅云尖”等生态名优茶,成为市场抢手货。在推进“一乡一品”战略同时,该县着力兴办绿色“农”字号加工业,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0家,带动全县8万多农户增产增收,开发的农产品有12个通过无公害认证、5个分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凤还巢”掀起创业大潮
东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10万余人在外打工,全县的劳务输出年总收入10亿元。务工人员足迹遍布国内外,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造就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形成了“小商品销售军团”、“家具军团”和“建筑军团”等一支支创业集群。为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东至县近年来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从乡情亲情入手,以真心诚心召唤在外创业者。县领导带队走访在外创业能人,给他们带去家乡的慰问和关爱,介绍东至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远景,激发他们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有关部门向在外企业家发出一封信,并定期联络,增进感情。一条条“招商热线”的架设,温暖的是人心、引进的是项目、赢得的是发展,实现了资金、人才和本地资源的优化组合。据统计,仅去年以来,该县就有近千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项目涉及服装、建材、养殖、农产品加工、商品经销等多个领域,其中仅新办服装企业就达100余家,总投资1.1亿元。“凤还巢”现象,正发挥出“鲶鱼效应”,激起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热潮,演绎成“百鸟和鸣”的动人景象,更为东至县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