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湖南省安仁县为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再创“中国食用菌之乡”新辉煌,探索富民强县新路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5-7月,安仁县政协经科委牵头,组织经济活动组、科技科协活动组、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菌业办和部分乡镇政协联工委,深入坪上、羊脑、关王、豪山、安平、承坪等食用菌主产乡镇进行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坪上食用菌开发公司、清生菇业有限公司和明华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发展前景,并结合“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成功经验,就安仁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加工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专家们认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正逢其时,在富民强县中大有可为。
一、当前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态势及主要特征
食用菌是典型的“绿色健康食品”, 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普通蔬菜水果,富含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14种维生素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滋阴补阳、益气活血、补脑强心等功效。目前,美国、日本、欧洲、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吃菌热潮。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食用菌消费与日俱增,钓鱼台国宾馆把食用菌产品列入国宴菜谱和配菜,使食用菌受到广泛青睐。食用菌产品成为新世纪消费的热点,食用菌产业成了举世瞩目的希望产业。总的来看,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菇棚
1、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增长迅速(见表),成规模种植(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品种有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20余种,其中平菇、香菇、木耳、双孢菇的年产量过100万吨,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欧洲及香港等126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产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食用菌的工业价值,食用菌成为保健品和生物制药的新兴原材料。
2002—200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及增长率(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年报)
2、社会效益巨大。我国食用菌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种植业。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县5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县100多个;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和经销的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2500多万,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食用菌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交易市场、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农膜包装、饮食旅游等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的财税收入占到一些县(市)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2007年,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45万吨,鲜品产值13亿元,菇农人平纯收入近6000元,加工销售总产值逾22亿元,创税收逾2亿元。
3、产业升级加速。我国把“食用菌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纳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规划在全国食用菌优势产区建立四个加工专业中心,着力开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目前,我国食用菌精深加工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市场的各种富锌、富硒、富碘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如“猴头酒”、“香菇酒”、“银耳啤酒(系列)”、“平菇酱油”、“茯苓酸奶”、“香菇可乐”、“香菇多糖”、“云芝康泰”、“猴菇宁”等,因味道美、营养高,食疗保健兼具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科研人员还从菇菌中提纯出多种活性成分,用于制造抗肿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新药,进一步加快了食用菌产品的提质升级。
4、政策机遇看好。一是食用菌产品在WTO缔约国中享受关税减免,属于无歧视性自由贸易。二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并实施由财政出资,有关部门在全国食用菌主产县、生产大县,从2006年起选择100个村,以后每年递增50%,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蘑菇新村”指标:食用菌年总产量(按鲜品计)2000吨,或总产值6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年在全国评选3—5个小蘑菇生产示范县和重点以小蘑菇生产脱贫的示范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三是湖南省将食用菌列入“中部崛起”重大农业项目,规划至2010年,全省创建三大食用菌出口创汇基地:即长沙、邵阳的双孢菇罐头加工出口基地,靖州、通道的茯苓、天麻、灵芝等药用菌出口基地,衡阳、安仁的反季节香菇、珍稀菇出口基地,实现食用菌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跻身全国“五强”。同时,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省政府积极实施食用菌标准化栽培等产业项目,建立国家扶持、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等投融资机制,对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加大帮扶力度。2008年6月3日,省政府又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通知》,对发展食用菌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要求。
二、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成功经验
古田县位于福建东北部的丘陵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古田县着眼“兴一业而富百姓,建一都而誉天下”的宏伟目标,坚持以菌兴县战略,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精心培植,倾力打造“菌都文化”品牌,得到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贺国强等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县总人口43.5万,农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直接从业人员20多万,营销户3万多家,加工营销企业近500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3家,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强、营销最广、品牌最响,名副其实的“中国食用菌之都”。
1、领导重视,政策驱动。古田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新世纪以来,确立了“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三大发展策略,强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县里专门成立了食用菌产业管理局,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食用菌流通领域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运用政策引导促动小农散户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运用财政扶持鼓励企业创品牌、用品牌、宣传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全县食用菌工作会议,重点表彰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首创全国名牌产品的奖励10万元,首创福建省名牌产品的奖励5万元,并把食用菌工作列入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使发展食用菌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2006年,由县财政出资,在央视二套《美食走四方》、央视七套《科技苑》及央视四套栏目宣传食用菌品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极大提高了古田食用菌知名度。
2、科学定位,规划推动。古田县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菌兴县”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围绕质量安全的内在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精深加工基地为载体,加强“菌都窗口”建设,形成“大流通→大加工→大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规模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为此,古田县在主产乡镇规划布局了四大示范生产基地,积极构建“一乡一品”的区域化生产格局,推行反季节栽培、冬暖房栽培,实现生产周年化。同时,实施“百村万户”工程,重点培植100个专业村、1万个专业户,促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飞速发展。全县形成了银耳、香菇、茶薪菇和新特珍稀菌类四大特色产区,其中年产500万袋以上银耳、香菇、茶薪菇等专业村20多个,年产银耳12.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95%,“古田银耳”获注中国驰名商标。
3、金融扶持,各方联动。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金融扶持功不可没。古田县信用社率先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村·信用户信用贷款”机制,规定凡信用社评定的信用户或由5个以上菇农组成的联保小组,无需抵押可办理5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对信用社评定的信用村,其菇农无需抵押可办理5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县工商联组建一个担保公司,为企业办理5万元以上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县农发行重点扶助食用菌加工及营销企业。政府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企业推动、农户联动”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公司与菇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确保农户、基地乡镇和公司“利益三赢”。同时,县财政每年筹措50万元专项基金,鼓励食用菌生产加工,并通过“全国园艺(食用菌)产品出口示范区”、“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县”、“联合国南南合作示范基地”等牌子,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通过“中国(古田)食用菌节”、“中国(古田)食用菌美食节”、“食用菌产品展销会”等平台,招商引资10多亿元,促进食用菌年产量以高于15%的速度递增。
4、夯实基础,加工促动。目前,古田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此,古田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一坚持基地建设。重点培育食用菌出口基地,推行政企共建、企业自建、村企联建发展模式,让出口企业与乡村、协会、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二坚持品牌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使用名牌商标,提高经济效益;严格保护名牌,广泛宣传名牌,以名牌争市场、争名气。三坚持质量监管。立足与国际市场接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在生产环节,政府为每村配备一名农民技术员,指导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在加工环节,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对企业厂房卫生、加工流程进行全面监督指导;在营销环节,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参杂使假产品进入市场。四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运用转化,整合全县民营科研所和菌种场,把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升格为市食用菌研发中心,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及名、优、特、新品种选育驯化、主栽品种提纯复壮等提供研发平台;突出深加工技术研发,成功开发出银耳啤酒(系列)、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咖啡、即食金针茹、木耳丝等产品。五坚持文化引领。着眼建设“中国菌都”,精心打造产业文化,利用“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和“中国(古田)食用菌节”、“中国(古田)食用菌美食节”等载体,展示产业特色,提升发展理念;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营销网络和烹饪工艺(保健食谱、特色菜谱等),弘扬“绿色古田”,宣传“健康饮食”,促进产业发展。
三、安仁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要优势及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安仁县食用菌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到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具备“优、多、好、快”四大优势,存在“低、劣、小”三个主要问题。
(一)四大优势
1、优——自然条件优。与古田相比,安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台风侵害程度很低,食用菌栽培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安仁县羊脑、坪上、关王、豪山、新洲、竹山、龙市、排山、洋际、华王等山区乡镇,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食用菌生长温度5℃-30℃),昼夜温差10℃以上,无霜期280多天,很适宜姬菇、草菇、香菇、竹荪、秀珍菇、金针菇、双孢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生长。同时,安仁县食用菌栽培原料丰富。据测算,安仁县水稻、高梁、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每年出产30多万吨,还有丰富的林木碎屑、畜禽粪便等纤维素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栽培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如有效利用,既能提高农民收入,且产菌后的废料是很好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丰产能力。
2、多——乡土人才多。安仁县人工栽培食用菌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2年由散户种植向规模种植发展,短短五年就成长为湖南“龙头老大”,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生产基地。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的基地103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两家,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公司两家,大型物流公司一家,专业菌种研究所一家,种菌专业户12700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与此同时,安仁县在外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人数达2万余人,遍布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河南、上海等10多个省市,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价格、土地、气候、资源等因素限制,一些人逐步回乡创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好——发展前景好。目前,安仁县食用菌主品种有姬菇、香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黑木耳等10余种,初步打造出“天扶”、“清生”、“明华”、“和丰”等品牌,其中“天扶”可望成为湖南省名牌。据调查统计,2007年,全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15。4万吨,总产值9.24亿余元,成功挤占了广州、福建、四川等食用菌大省的姬菇市场,且市场行情看好。可以肯定,随着安仁县新交通格局的形成,物流成本的降低,安仁食用菌必将在广东市场占有更大优势,进而拓展长沙、上海、北京等市场。2007年安仁县获“中国食用菌之乡”和“中国食用菌百强县”称号,食用菌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一些专业户积极组建龙头公司,扩张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销售,在外地种菌的农民纷纷回乡创业,并带动茶陵、炎陵的大批农民加入种菌行列。
4、快——种菌致富快。安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致富难,种植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技术简单易学,采收基本是农闲季节,男女老幼都能动手,且是室(棚)内劳动,劳动强度较小,时间较短,深受农民欢迎。菇农们总结出:“要想富,种蘑菇,建菇棚,奔小康”的致富经。据调查了解,一般情况下,食用菌生产中每袋菇成本0.8-1元,产值1.8-2.5元,获纯利1元以上,若一个人一年下料3-5万袋,可获纯利3-5万元,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2003年以来,坪上乡岸下村316户村民中,种菌专业户290多家,建冷库12个,菇农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90%的家庭建了新房,全村拥有手机500多部、摩托车297辆、小车22台,成为全县种菌致富的模范新村。坪上清生菇业有限公司带动300多户村民种菌致富,菇农中年龄最大的75岁,其中汝城县胡革生、豆显发等4名残疾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这些种菌致富的菇农还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回报社会,为乡村道路、水利设施、敬老院建设等捐资出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坪上乡由清生菇业牵头,组织菇农向灾区捐款13200余元,引起村民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二)三大问题
1、低——发展水平低。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除坪上食用菌开发公司外,安仁县无一家年产量上1000吨的食用菌企业,基本是“游击队”式的小规模生产,不能适应现代食用菌大产业的发展要求,难以进入国家和省市龙头企业行列,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品种单一、档次较低。安仁县90%的食用菌产品是低档次的小平菇,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市场竞争力不强,增值空间小。三是市场单一,抗风险力差。县内没有专业贸易市场和销售公司,全县食用菌产品80%以上销往广州市场,尚未有效拓展其他市场,市场调控力不强,难以规避市场风险。四是没有精深加工,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安仁县食用菌加工产品只有少量的盐渍品、烘干品和无菌(真空)包装鲜品,加工保鲜技术原始、设备落后,调味品、保健品和生物制药(如天然香素)等深加工产品处于试验阶段,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2、劣——发展机制劣。安仁县没有促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学机制。一是虽然成立了县食用菌产业开发领导小组、食用菌产业办公室和食用菌协会,但由于职责不明晰、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和人员更换等原因,不能及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不能组织实施菌政管理,也不能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推广、信息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工作,食用菌产业处于自由、无序发展状态,不能快速做大做强。二是没有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安仁县食用菌生产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菌种供应,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统一的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旦各地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安仁县食用菌产品将面临严峻的绿色壁垒。三是没有建立长效的投融资机制。安仁县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较其他农业项目少得多,与其在全县大农业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极不相称。农口部门的产业引导资金使用面太广,不能在至少5年或更长时期内重点支持菌业发展,财政杠杆的引导激励作用太小。同时,也没有建立良性互动的信贷服务体系,银信部门只是“照章办事”,不愿积极探讨新的放贷途径,以致存款余额巨大,找不到合适的放贷渠道,农民想靠种菌致富,企业想扩张生产规模,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四是没有建立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全县没有一家上档次的研发中心,缺乏科技带头人,仅有两家民营食用菌研发机构,都不具备开发高档品种的技术和能力。菇农们生产凭经验,销售凭运气,没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看不到现代消费时尚化的趋势,不能将食用菌产品做得更优。
3、小——发展合力小。安仁县对发展食用菌产业一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对食用菌产业缺乏正确认识。有的领导缺乏大产业意识,把食用菌产业定格在“农”字上,片面认为该产业富民不富县,对发展该产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信心。大多数菇农小农意识较强,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愿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片面追求高产,忽视质量安全,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提档升级难。二是缺乏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配套政策。县里虽然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若干规定》,但有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及有关用地、税费、信贷、奖励和科技投入等配套政策,都没有刚性的措施保障,以至企业不放心,菇农有疑心,扩大生产没有信心。三是缺乏有力促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务环境。一些部门没有“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的理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冷眼旁观,支持不积极、不到位,涉及部门利益的事不放过,涉及企业利益的事打折扣,项目倾斜和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四、对安仁县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两型”产业,乘势奋进,打造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既符合“一化三基”战略要求,也将有力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统一思想认识。彻底破除把食用菌产业定格在“农”字上的狭隘观念,克服与财政增收无关的观点,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用战略思维、科学发展眼光全盘谋划食用菌初级生产、研发加工、市场营销和出口创汇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大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实现富民强县宏远目标。明确发展食用菌产业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食用菌工作会议,表彰为食用菌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量化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服务意识,营造产业发展大环境。
——加大扶助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加快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打捆使用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扶助鼓励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广;积极协调银企关系,探索行之有效的龙头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和菇农小额贷款联保机制,扶强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创新投入机制,推行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引导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一个集储运、贸易、资讯、特色餐饮、技术培训于一体的食用菌专业市场,统一开展物流调运、直销经营等新型服务,实现市场营销售网络化、快捷化。借鉴古田经验,把县食用菌产业办公室升格为食用菌产业服务局,完善职能配置,健全机构、配齐人员,加强菌政管理,促进规范生产,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强化规划引导。立足安仁优势,尽快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搞好区域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切实加强规划引导。着眼打造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的产业群,在羊脑、坪上、关王、豪山、新洲、竹山、安平、承坪、龙市、排山、军山等宜菌乡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区,选择竹荪、香菇、秀珍菇、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等中高档品种,实施“百村千户”工程,推行“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规划5年内,发展100个年产量上1000吨的特色村、1000个年产量上100吨的专业户。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综合运用政策、资金、技术等措施,鼓励政企共建、村企联建等组织发展方式,争取3年内,发展5—10家年产量上2000吨,产品上档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倾力做大基数,确保省内“老大”、国内“有位”。同时,大力开展“蘑菇新村”行动,争取2010年底,建设20—30个“蘑菇新村”,创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
——坚持科技提升。实施科技兴菌战略,鉴于安仁食用菌的湖南“龙头老大”地位,借鉴古田经验,争取上级支持,在安仁县组建成立市级食用菌研发中心,以优质、高档、环保为宗旨,推行“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快速提高食用菌栽培技术水平。建立健全食用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挥好省农业专家顾问的作用,设法引进1—3名专业人才,实施科技攻关,探索推广菌、粮、菜、果间作的立体栽培模式,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培育技术骨干,造就一支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快速提高菇农的科技致富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食用菌生产向精细化、周年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努力将食用菌产业做得更强。
——打造品牌名牌。挖掘“仁者安仁”的文化底蕴,利用“春分药王节”平台,把食用菌药用保健功能融入“药王文化”,精心打造“天扶”、“清生”、“明华”、“和丰”等系列具有安仁特色文化的食用菌品牌。引导鼓励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GA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创优产品质量。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适度策划有关主流媒体的专栏宣传,提高安仁县食用菌品牌的市场认知度。重奖首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的企业,扶助鼓励品牌产品“跨省出国”,拓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型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努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名牌。
——培植龙头加工。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把培植竞争力强、带动面宽,有深加工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牛鼻子”来抓。扶助鼓励坪上食用菌开发公司、明华食品有限公司、清生菇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无菌(真空)包装进入超市贸易,开发系列菜谱和烹饪工艺进入大众餐桌,开发罐头、菌丝、菌类蛋白粉、快餐面类等方便食品适用多样需求,确保产品保值升值。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集团化发展模式,通过项目支持,激活民间资本,大力招商引资,扶助鼓励食用菌龙头基地(企业)主动嫁接外资外企,有序开发保健、休闲、药用等高端产品,力争5年内,打造3—5家年产值上5000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挤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培植安仁特色的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
编辑:碣石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