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与健康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食用菌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成为餐桌上的新宠。无论是香菇的浓郁、金针菇的爽脆,还是鸡枞菌、羊肚菌等的珍稀,都让人欲罢不能。有很多消费者尝试通过线上电商平台购买食用菌菌种,亲身体验这些美味的生长过程,正成为一种时尚。殊不知,这种体验中也隐含着各色消费陷阱。
血色教训:农妇网购菌种中毒事件背后的产业黑洞
2025年7月,四川泸州农妇朱仕春的遭遇为网络菌种销售乱象揭开冰山一角。她在短视频平台以9.48元购买的三包“鸡枞菌种”,最终长出剧毒青褶伞,导致夫妻二人中毒住院。这起事件暴露出三大致命问题:
朱仕春用网购种子种出的毒蘑菇(图源:封面新闻)
一是技术认知断层: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指出,鸡枞菌与白蚁共生特性决定其无法人工培育,当前全国尚未发放生产许可证,但电商平台却充斥着“鸡枞菌种”商品。
二是监管真空地带:涉事店铺在事件曝光后迅速下架商品,而全网仍在热卖同类产品。平台仅赔偿200元的处理方式,与《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十倍赔偿标准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刑事风险潜伏:律师分析指出,商家明知无法生产却虚假宣传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若导致死亡后果将面临过失致人死亡罪指控。
产业乱象:千亿电商市场背后的灰色地带
中研网相关报告内容显示,2024年食用菌电商市场规模突破1380亿元,其中30%通过直播带货完成。而在2025年农业农村部专项检查中发现,63%的网售菌种商家未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某电商平台前50名菌种店铺中仅7家完成备案。更有不法分子假借“订单农业”名义,通过合同诈骗、销售假冒伪劣菌种产品等手段侵害农民权益。
2024年6月,湖北安陆市农业农村局接群众举报,位于某工业园内的某药材经营部涉嫌违法经营食用菌菌种。经立案调查,该经营部主要通过合作公司的网络平台宣传推广菌种吸引客户,签订菌种销售和产品回收订单。经价格部门认定,该公司涉嫌违法经营的假菌种货值金额共计17408元。此案属于网络售种范畴,尚处于“订单农业”的前期准备阶段。
2024年9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接到外省农户针对湖北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诉,反映当事人通过抖音直播平台宣传推广销售鹿角灵芝菌种,以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并高价回收产品的方式诱骗客户签订合同,所提供的菌包均不能正常发芽,农户损失惨重。经立案调查,当事人于2024年7月20日至10月8日共计销售1.1万棒鹿角灵芝菌包,销售金额7.36万元。
上述案例可见,网络电商菌种销售已形成“假种生产-直播带货-跨省流通-维权困难”的黑色产业链。任其发展,将对食用菌菌种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巨大危机。专家建言,治理这种乱象,需构建“消费者教育+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的三维体系,方能破解当前困局。
破局之道: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一)知识普及:打破信息不对称
参照农业农村部“一品种一指纹”计划,建立国家级菌种数据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验证真伪。举办食用菌菌种知识与技能培训,推广食用菌菌种科普知识,从源头避免误种毒蘑菇、网购假菌种等事件发生。
(二)法规升级:织密制度笼子
实施最严准入制度,要求网售菌种应同时具备三证一码(生产许可证、检疫证明、溯源码、DNA鉴定报告)。创新监管技术手段,试点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菌种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加大违法成本,将假菌种生产销售纳入刑法修正案调整范围。
(三)平台责任:从被动到主动
电商平台应上线“菌种资质核验系统”,建立前置审核机制,自动拦截无证商品。要完善保证金制度,发生质量问题时优先用于消费者赔偿。推出“菌种商家红黑榜”等信用评价体系,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购买。
2025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中提出:要打通与主要电商平台数据对接通道,建立网络售种生产经营者台账,共享售种主体信息,实现精准查询管理。落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电商平台严格审核售种主体生产经营许可和销售备案情况,杜绝无证和未经备案网络售种行为。加大网络售种抽查检查力度,强化案件线索收集和信息共享,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正如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所言:“治理网络菌种乱象,既要堵住非法渠道,更要疏通合法路径。”当数据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当每位农户都能通过手机学习种植技术,当每个菌种包装袋上都印着不可篡改的溯源码,一个透明、安全、高效的菌种产业新生态将会形成。这场变革,始于朱仕春们的痛苦经历,经过多个环节的综合治理,终将惠及亿万消费者与从业者。(来源:食用菌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