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走进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乡下围子村,你会感到很奇怪:不晌不午的,家家的烟囱都冒烟;隆冬季节正是农民“猫冬”的日子,特别是还在春节期间,可村里却听不到往日喧嚣的麻将声。原来,此时正是香菇等食用菌类生产的关键时期,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在为食用菌翻菌种、蒸耳料,场面热火朝天。记者了解到,有30余名返乡农民工也投身到发展食用菌的产业中。
下围子村是响水河子乡惟一的小康村,村里支柱产业就是冷棚香菇和黑木耳。这几年,经营食用菌的农民都发家了,每年都有很多外地人来这里取经,一些前几年从村里走出去的农民工也陆续返乡发展食用菌。村民周洪桂是去年众多返乡农民工的一员,此时也正在自己家刚盖起来的大棚里忙碌着。“往年这时候已经准备外出干活了,今年不去了,马上香菇菌袋就快下地了,还有一些技术上的环节没弄明白。”周洪桂边忙边说。
46岁的周洪桂是下围子村村民,曾经担当过村干部,近些年来一直在大连一家出口加工厂务工。前几年,厂子效益不错,每天的收入也有五六十元。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厂订单骤减,效益不佳,到了年底,周洪桂与一部分工友被减员回家。刚回家时,周洪桂想不开,终日待在家,以酒消愁。乡党委了解情况后,几次派人找其谈话,并邀请其参加乡里专门为返乡农民工召开的座谈会。经过乡领导的鼓励和耐心劝说,周洪桂振作起来,并在乡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确定发展冷棚香菇产业。为了帮助周洪桂尽快走出困境,乡党委为其协调了半亩土地和5000元贷款,又为其申请了5000元帮扶资金,还指定同村的产业带头人为其帮扶。从购买菌种到翻种蒸料,再到搭建冷棚,都是在乡农业部门和邻里手把手的帮助下完成的。农业站每隔几天还派人对其指导,每逢乡里召开农业技术培训,他也总是第一个被邀请。
有了政府的鼎力扶持和乡邻们细心的帮助,周洪桂心里有了底,“如果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项目我都干不好,那我就得撞树了!”周洪桂坚定地对培训班的老师说:“放心吧,我一定能干明白的!”为了掌握种菇经验,周洪桂自进腊月以来便一头扎进了翻种室,时刻掌握菌种繁殖的特点和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同时购买了大量的关于食用菌种植的书籍、报刊,平日的生活就是吃饭、干活、看书,即使是春节期间也很少走亲戚串门子。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周洪桂种植香菇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菌种也培育得非常成功,专家看过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预计今年周洪桂的纯收入将达到两万元。
“这比外出打工挣得还多,我觉得,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种菇,只要用心、肯吃苦,咱们一样能够干明白。”如今,周洪桂满怀信心,在闲暇时,他还联系一起返乡的工友,希望能够一起再发展些其它项目,共同致富。 (文章来源:新华网)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