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平菇系列4:平菇的出菇管理

    发布时间:2009-08-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出菇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缩短时间;保持绿色,适时(尽早)采收。

      1、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分作两块,即基料含水率和出菇环境的相对空气湿度,前者属基础性水分,后者才是管理的重点。根据出菇季节调配基料之后,在栽培生产上,水分是第二物质要素,在出菇阶段,则应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在配料时即已基本确定了基料的含水率,一般条件下大多将之调控至60~65%,但应根据原料质地、播种季节及其干燥程度、拌料地面的地质或吸水状况等灵活确定,比如,使用棉籽壳原料时,除应根据原料的绒毛长短多寡以及皮壳的细碎度对吸水量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拌料的场所,在土质地面上,考虑加水的流失及蒸发等情况,则应提高料水比至1∶1.6以上;如属机械拌料,准确掌握至1∶1.4即可满足,并且,春季拌料可适当多加水,一般增加比例在10%左右,而初秋季节则可适当减少用水;此外,技术水平也是调整加水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初学栽培,应适当减少用水,可按1∶1.3左右的料水比,以确保发菌成功率的提高,但如栽培多年,技术水平较高,有把握控制发菌,则可尽量提高,这样可有效提高第一潮菇的产量。但是,增加用水量的前提是必须有技术保证发菌成功。

      相对空气湿度的调控幅度,一般要求在10%左右,比如出菇期间要求保持菇棚内的湿度在85%~95%,但是,实际生产中,单纯依靠人工控制是很难达到该要求的,即便是依靠湿度表设立专人管理,也不易达到,因为湿度的增加,多是通过喷雾来实现的,刚喷完水的时候,空气湿度可能达到100%,在平菇子实体生长时,必然从空间吸收部分水分,而菇棚的通风以及菌袋内热量的散发又使湿度有所下降,如果采取相应通风措施,则湿度很快降低,因此,应综合考虑,综合调控,不能顾此失彼。实际生产中一般要求将地面浇湿、墙体多喷水,结合空间喷雾,使湿度保持在80%以上即可。

      2、温度管理:生产中只要选对了菌株,则出菇阶段的温度管理就简单得多。比如冬季,可加覆一层草苫和塑膜,也可在棚内顶部加覆一层黑色塑膜后,将棚外草苫于中午时分去掉,棚温自然很快升高,甚至也可在棚内采用火炉升温等,近年仿照蔬菜大棚建造的冬暖式大棚,则可有效地解决该类问题,尽管成本较高,但确有一劳永逸的感觉。而夏季则很难将温度降下来,尽管高温菌株可适应32℃以上温度,但其子实体在25℃以下时表现更好,因此,想方设法降低棚内温度,成为夏季平菇生产的头等大事。笔者多年前采用“棚上棚”的做法,在平菇、草菇、鸡腿菇上试验,效果良好;在菇棚上方1.5~2米高度架设一层竹木结构的框架,再搭设一些树枝铁丝类,在菇棚周围种植长蔓型植物如丝瓜、南瓜、佛手瓜、葫芦等,使之秧蔓爬上去后形成荫蔽度极高的“植物遮荫层”,这样,利用其遮荫、降温、增湿、增氧的诸多优势,结合菇棚的各种管理,棚内温度可下降5℃以上。近年兴起的大棚水温空调器,利用地表水作为“制冷源”,可使培养室降至23℃左右,试验中,在夏季栽培时,该设备可使棚温保持在22℃,使用中广温型菌株的出菇效果很好。

      3、通气管理:出菇期对通气的要求:原则是保持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05%以下,不可达到0.1%以上;低温季节的通气原则是中午时分即10∶00~14∶00开通气孔通风,高温季节将于19:00以后至次日早上、阴雨天可全天通风,使通气、增湿两全其美。但应注意、通风时不可过大过猛,否则幼小菇蕾将因此而失水死亡,子实体中期阶段也将因大风使菌盖表皮失水,形成“花菇”,严重时可致萎缩死亡,并且,强风、干风易使料面失水,形成“干皮”,此后很难出菇。

      4、光照管理:平菇生性泼辣,光照强度在100~1000勒克斯之间,对其生长没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可不必有过强的光照,只在进棚操作时,揭开草苫或打开通气孔或进出口,透过的光线使生产者能够看的清楚操作即可,不必过多透光。

      5、适时采收:一般要求平菇长至七八分熟采收,实际生产中很难操作,因为牵涉到市场问题,所以,今天还不到采收标准的,明天就可能老化了,此其一。其二,老熟的子实体从基料内抽取大量营养和水分,并且,蛋白质降低,口感变差,因此,笔者曾对学员这样要求:坚持五、六分熟采收,进入市场后,将极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将由此打开,品牌将由此建立,尽管该潮菇产量受影响,但总体产量将不会降低。不少学员在实际生产中,已经验证了该观点的意义。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菇农待其充分长成“蒲扇”后再采,这样看起来,该潮菇产量高了,但是,总体产量并没有增加,并且,由于菇体纤维素高、吸水率高,消费者感觉“蘑菇不好吃”,从而将使鲜销市场逐渐萎缩。曹德宾 /文


    编辑:LQ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