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 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0-04-1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索循环经济新模式 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协会秘书长   刘海丽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绿色生态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一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二要靠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缺一不可。河北省平泉县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应用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进行食用菌产业循环发展的研发和推广,强力推进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运用食用菌产业化来推动新型食品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资源转化利用最大化。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是产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平泉县充分发挥毗邻辽、蒙,地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农林业副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水质无污染的无公害环境优势,开辟了食用菌这一新兴的富民立县产业。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通过采取强龙头、扩基地、倡科技、活机制、拓市场等措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全县4万户菌农年生产香菇、滑子菇、黑木耳等各类食用菌6200万盘(袋),年产量6万吨,产业产值近6亿元,农民年纯增收3亿元,户均增收7000元,农民人均增收850元,食用菌成为平泉县最具优势和特色,农民从中受益最多的县支柱产业。品种发展到香菇、滑子菇、平菇、黑木耳、双孢菇、鸡腿菇、灵芝等八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生产基地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食用菌生产在微生物循环工程中,是第一级的微生物利用,其主要通过利用其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转化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食用菌产品。(如图1)

      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平泉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根据平泉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实际,我们成功探索出了多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

      一是将木腐菌废料的一部分用来开发生产草腐菌,如鸡腿菇、草菇等,再次利用。

      二是利用废菌糠中含有丰富的菌体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开发生产菌糠饲料。菌糠饲料的使用,既能促进畜禽生长发育,提高主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增强畜禽的免疫力,预防、减少和治疗一些疾病,同时还可以节省粮食10%-40%。

      三是木腐菌废料开发生产粉状活性炭,用生产完香菇的废料颗料再次开发生产活性炭技术已完成初步试验,即将投入工厂化生产。

      四是食用菌废料发酵作有机肥料直接还田、还林,培肥地力。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粮食及农林副产品产量,增产后的农作物秸秆又是生产食用菌的良好原料,形成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闭合式循环。

      五是玉米在套种大球盖菇技术的应用。在菇农许文迁家里做了一项全新的食用菌生产模式推广试验,即玉米地里套种大球盖菇示范试验,就是在一亩玉米地,每隔两垄玉米,种植一垄大球盖菇,到8月份,大球菇全部出菇,每平方米产量可达到15斤,每亩地种植一半大球盖菇,产量可以达到4000斤,蘑菇采收完成后,剩下的半亩玉米产量也可达到700斤,大球菇按市场最低价每斤3元计算,玉米按每斤0.5元计算,许文迁一亩玉米套种大球盖菇模式的毛收入可达到12350元,去除种子、菌种等投入,每亩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

      六是 “日光温室黄瓜—双孢菇—硬果西红柿”三种三收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的应用。该模式主要体现以下3个特点:①茬口紧凑、周年生产、棚室利用率高。冬茬黄瓜生产:10月下旬育苗,11月末-12月初定植,来年1月上旬上市,4月中上旬结束。双孢菇生产:3月初异地发菌,4月中下旬入棚生产,5月上中旬出菇,6月中旬结束,采2-3茬菇。越夏番茄生产:5月初育苗,6月中旬定植,7月末-8月初上市,10月上旬结束,而后进行冬茬黄瓜生产。②双孢菇废弃料就地还田,提高肥力,抑制病害。双孢菇出菇后废弃料做为下茬硬果西红柿的肥料循环利用。同时,利用废弃料中的有益菌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的发生,利用菌体蛋白等有机质改良土壤,增加营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下茬硬果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并有效防治土传病害的发生,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七是废袋物料制作的循环应用。即将废弃的菌袋,经过打包回收,生产加工成塑料颗料,再将颗料经过添加原料生产成周转筐、塑料箱等多种循环经济链条的开发与创新,形成了以食用菌为核心的多节点、多闭路的循环链条,使得多种资源在这些链条的综合作用,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的综合效益。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产业整体效益明显提高

      利用食用菌微生物循环工程进行的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具有较明显的效益优势。其主要经济效益表现在:一是原料的重复利用,提高了产出率。二是利用一种物质的转换,生产出多种食品,其成本非常低,是常规生产无法比拟的。三是利于环保,解决了出菇后废料及农村秸秆污染的问题。产业整体效益详见食用菌循环模式效益分析表。

      食用菌循环模式效益分析表(该分析以周年生产计算单1周期)

      生态效益:在平泉县卧龙镇,昔日菌袋遍地,废料四处堆放的景象看不到了。如今县里推行的循环发展新模式,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村容村貌。菇农生产使用过的废弃菌袋,被加工成塑料颗粒,再加工成盛装食用菌所用的塑料容器。这种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废弃塑料袋四处乱飞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成本,过去一个菌袋0.13元,一次性使用后就作废物丢弃,如今,每个菌袋回收价格达0.04元,仅菌袋成本一项就可节约成本30%,全县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余万元。在平泉县,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的秸秆和林木枝桠是抢手货,过去农村以燃烧秸秆和林木枝桠为主要生活能源的落后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

      经济效益:在平泉县杨树岭镇沿南沟村,村支书李占文告诉我们,过去他们村种玉米、养猪、培养食用菌三项相加的户均总收入约10000元,如今采用县里推广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每年可以节支增收2000多元。由于食用菌生产中分解木质纤维,这种微生物的分解加工,大大拉长了产业发展的链条,实现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平泉县食用菌生产的废料不仅可以生产为饲料和肥料,而且可以通过活性碳加工技术,生产成粉末活性碳,作为工业品销往全国各地。以食用菌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大提高了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双孢菇每平方米产15斤,亩有效利用面积为460平方米,出菇6900斤,每斤2.5元,产值为17250元,扣除成本9200元,效益为8050元,加上前茬黄瓜和后茬硬果西红柿亩效益达48550元。比黄瓜—西红柿两茬模式增加效益8050元。且管理方便、投资小、见效快。

      综合效益:推广玉米地套种大球盖菇技术,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具有三大效益:①经济效益突出。大田玉米亩产1600斤,每斤按0.7元计算,亩毛收入仅为1100余元,而套种大球盖菇亩毛收入可以达到10000元,产值是纯种玉米的近10倍,大田套种大球盖菇后,可大大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②生物效益明显。玉米地套种大球盖菇,可以实现玉米与大球盖菇之间的生物学互益转化,菇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利于作物生长,而作物呼出的氧气利于菇类发菌;玉米长高后为菇类遮荫,而大球盖菇喷浇的水分可以渗透到玉米根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玉米秸经过分解转化变成了生物肥料来年可作用于玉米生长,而玉米新生的秸秆又变成了第二年大球盖菇的栽培原料,这种转化形成了玉米地里的“循环经济”。③生态效益可观。每亩大球盖菇可消耗玉米秸秆12000斤,技术推广后,可大大减少农村地区的废弃秸秆,对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容村貌大有益处。同时,套种大球盖菇每亩年可产生物肥料4000斤,既节省了肥料费用,又实现了玉米的绿色生产。据统计,目前平泉县每年可产出各类作物秸秆105000吨,如果全部进行转化,每年仅秸秆一项,就可增收1亿多元,可使8700多亩玉米地变为生物肥绿色玉米基地,同时可实现玉米秸秆的循环使用。■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