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0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中国福建中部的古田,是著名的食用菌培植地。
淳朴的村镇,正逢收成之季,砖房烟囱里正冒着一缕白烟,有“孤烟直”的辽阔意象,这砖房便是菌类培植温室。
人在旅途,除了游览风景古迹,品尝风味美食,领略风土民情,有时还有点点滴滴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能广闻益见,也平添旅途中的无穷乐趣。中国福建中部的古田就是一例。
淳朴村镇“孤烟直”
旅游资料上的古田,除了是中国著名的食用菌培植基地,也是个山水明秀,宛若桃源般的宁静村庄。也许是沧海桑田,景随时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古田广袤的田野,已被开发兴建为现代化个体农场,旅游书中所述的“杨柳岸,古民居”早已无迹可寻。
然而,古田犹不失为一个淳朴的村镇,走在田垅边、道路旁,见迎面而来的大卡车载着满满一车以塑料袋包装,如小山丘般耸然高于车顶的香菇、鸡腿菇或白木耳。这都是些送货的车子,正逢收成之季,不远的砖房,烟囱里正冒着一缕白烟,很有“孤烟直”的辽阔意象。向当地人打听附近可有供人参观的农场,也就是古田人称作“菇房”的菌类培植温室。
白木耳黑暗中绽开
顺着指引,来到不远处一所砖房,门外停了一辆载满白木耳的卡车。星期日无须上学,两名纯朴秀气的小姑娘正在门前耍逗怀中的白兔。向她们说明来意,她们既热情又羞涩的表示乐意带领参观,姑娘清纯的笑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随这对堂姐妹走进简陋得只有四壁砖墙的房舍,门楣垂着攀援植物,在柔柔晨光和漫漫轻烟笼罩下,这片藤蔓更显得生机勃勃、苍翠茂盛。农人正在处理那些用过的棉子壳,也就是用于种植白木耳的培植养料。保留部分可再使用的,其余则扔进烘干炉里作燃料。对面是烘房,烟,就由那儿冉冉飘升。
两名姑娘打开木门把我们领进幽暗、静谧的温室,顷刻感觉温度与外界截然不同。眼下正是收成的季节,温室里一层层的木架,整齐有序的绽开着比碗口略大,水分饱满,颤巍巍仿佛充满弹性的白木耳,在黑暗中愈显晶莹剔透。
温室须慎防细菌感染,我们仅停留片刻,就往烘房走去。姑娘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养菌过程细细描述一番:把菌种置入压成长条形以塑料袋包着的棉子壳内,就可放在温室的木架上发菌,空气宜干燥,待出菌时,室温宜在25°C,每日喷雾2至3次,湿度必须控制在85左右。加入麦皮的棉子壳是白木耳成长期的养分。
初夏必须用篷草、树叶或黑色塑料布遮盖温室屋顶及四壁,以降低温度。仲夏最热的时节不能种植,通常由5月休息致9月下旬,10月再开工。北风席卷的冬季,必须在菇房外的地洞里烧火取暖,以北方“炕”的原理,让室温不至于太低,寒冷的隆冬亦不宜养植白木耳。经过40天的培植,白木耳即可采摘。
培植菌类经验最重要
一朵朵雪白的木耳摘下后,必须先放入水槽中漂洗干净,然后整齐排列在竹编托盘上,待水分滴干,洁白的木耳就重重叠叠的被送进烘炉高温烘干。这个有如小房间似的烘炉,温度达80°C,大约要烘7至8小时。巨型烘炉的燃料是柴薪还有那些用过的棉子壳。
烘干后的白木耳堆积如山,以庞然大塑料袋分批包装。一大袋白木耳,比人还高,农人还得站立在板凳上进行包装。
姑娘指着温室外悬挂的灭蚊灯,说道:虫害是有的,田野间驳杂的飞虫很多,尤其夏天的蚊子、苍蝇,都是温室的大敌;如果木耳被吸干汁液,损失就惨重。母菌、菌种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她们认为菌类培植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日积月累、亲身体会的宝贵经验。
看过了木耳,随她们一并参观了鸡腿菇和香菇的温室,菌类的培植方式与过程大致相同。
远道而来,此行真是长了知识。《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种稻辛苦,培植木耳、香菇,何尝不是朵朵皆艰辛?丰收是喜悦的,农人眉宇间的明晦卷舒,哀乐眼眸,全副心思大抵就牢牢系在这看似轻盈却承载着一家子活计的白木耳身上。
在古田的餐馆里细细品尝当地各种新鲜菇类烹调的佳肴,那饱满、鲜甜的佳味令人久久难忘。回忆温室所见,农村姑娘的款款热情,娓娓叙述,至今犹深深感念。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