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实现“五个转变”
发布时间:2011-01-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十一五”期间,是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食用菌规模从小到大、品种日益齐全、产量和效益与日俱增,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一大主导产业。总体看,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2001年以来,牡丹江市食用菌栽培规模、产量、产值、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长了17倍,年均递增超过40%,食用菌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农业主导产业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0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24.4亿袋(块),总产量122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804元,其中,黑木耳总产量达到104万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50%以上。二是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管理的转变。全市形成了以东宁县黑木耳、林口县滑子蘑、海林市猴头菇等为大宗骨干品种,以宁安市白灵菇、穆棱市双孢菇为高附加值品种的“3+2”模式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主要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区34个,培育典型示范户1000个,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一品乡(镇)和一品村。三是实现了由规模效应向质量效益的转变。连续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年”、“科技推广年”等系列活动,一大批最新的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和推广,食用菌产业走上了质量效益发展的快车道,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牡丹江已经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增收效果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四是实现了需求带动向龙头牵动的转变。2010年,全市17户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加工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闻名全国的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交易量达到100万吨(鲜品),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产业龙头和集散中心,并跨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五是实现了搭建平台向互动共赢的转变。依托牢固产业基础创办的黑木耳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食用菌产业盛会。在此基础上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牡丹江(金鼎杯)邀请赛暨食用菌名优产品展销会,进一步弘扬了食用菌餐饮文化,有力拉动了食用菌的社会消费需求,成为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互动共赢的新平台。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