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四川在线消息(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宋建琴)近日,成都市疾控中心到成都超市、农贸市场等地方,抽取了100件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进行进行荧光增白剂检测,其中干菌合格率100%,鲜菌合格率为88.2%。不合格菌类颜色均为白色,比如鸡腿菇、海鲜菇、杏鲍菇、蘑菇等。
污染原因一是使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菌类,二是在包装、运输、售卖过程中污染。
抽取样品做检测合格率88.2%
去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报道,北京一名小学生用16种食用菌样品做实验,结果是九成新鲜蘑菇都受到了荧光增白剂的污染。
2010年12月,成都市疾控中心用半个月时间,对成都市城区2个超市和2个农贸市场,以及郊县的2超市和2个农贸市场,抽取了100个食用菌产品进行了监测。监测种类包括85个鲜菌类样品和15个干制菌类,其中85个鲜菌类包括:蘑菇、平菇、袖珍菇、海鲜菇、鸡腿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茶树菇、牛肝菌、松茸、竹荪、木耳等,15个干制菌类包括:牛肝菌、花菇、木耳、茶树菇、银耳、香菇、金钱菇、鸡枞等定型包装和散装食品。
监测结果显示:干菌合格率100%,鲜菌中10个样品表面检出荧光增白物质,抽检合格率为88.2%。
从来源上看,10个检出荧光增白物质的样品2个采自超市,8个来源于农贸市场。这些不合格菌类,表面都是白色的,比如鸡腿菇、海鲜菇、杏鲍菇、蘑菇等。
疾控专家说,荧光增白剂是一大类无色的能产生荧光的有机化合物,能提高物质的白度和光泽,其增白作用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原理,使泛黄物质经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仅能反射可见光,还能吸收可见光以外的紫外光并转变为具有紫蓝色或青色的可见光反射出来,“黄色和蓝色互为补色,抵消了物质原有的黄色,使之显得洁白。”这也就是为什么检出的不合格产品,颜色都以白色菌类的原因。
浸泡成不合格原因增大食品安全隐患
在所有受检蘑菇中,有一个批次的蘑菇个体全身均被检出荧光增白物质,“这是使用了荧光增白剂浸泡的。”调查人员发现,浸泡过的菌类,菌柄看起来已清洗干净,菌柄根部已削掉。
除此之外,调查人员还发现,菌类还可能在包装、运输过程中被污染。调查发现,商贩在售卖鸡腿菇、海鲜菇、杏鲍菇等售价较高且颜色为白色的食用菌之前都会将其用报纸等不透光的纸张包裹,因为怕其见光变色而不好销售。报纸等纸张本身含有荧光增白物质。根据试验发现,若用报纸等纸张包裹食用菌,纸张上的荧光增白物质将会污染菌体,特别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等最容易与包装纸接触的地方。这种菌类上的荧光增白物质分布不均匀,呈星点状或小块状分布。
污染了荧光增白剂的菌类,对人体有没有危害?成都市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就现有的研究来看,荧光增白剂不存在对真皮的刺激性。但是,当菌类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化工产品浸泡时,其中可能含有大量对人体确实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增大了食品安全隐患。有读者关心,食用这类产品会不会致癌,专家说现有资料还没有表明这些物品能致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